【《随笔》精选】科举取士之异论
科举考试早于1905年便被废除,然其观念和操作,实际上一直延续至今。比如国内大中小学无休无止的考试,特别是高考和近年疯行的公务员考试,几乎完全是科举的模式。而且很多方面倒还不及满清科举了,比如在主考官的任用上,从唯才的高标准退化到唯亲的低层次。
都到二十一世纪了,还来谈论科举取士的老话,听来有点滑稽。可事实上,直至当今,科举取士的观念并没有彻底消除,科举取士的实践也没有完全取缔。而在反科举的名义下,许多操作更有害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故而所论并非妄谈。
笔者之祖先,父母两系,仅论五代,都经科举,进士及第。只祖父考中秀才后,清廷废了科举,终无功名。堂伯父沈钧儒先生,还赶上末班车,入列最后一批光绪进士。我自小在家听过不少有关科举的故事,有的振奋,有的辛酸。
中国土地之大,人口之众,绝非皇帝一人能够统治,所以自古至今,如何选取各级政府官员,始终都是朝廷最重视也最伤脑筋大事,遂有科举制度之创建和实施。科举与取士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取士是目的,科举是手段。
先秦无科举,朝廷选才,采用分封和世袭。根据家谱,沈氏第一代先祖聃季,乃文王十一子,武王的小兄弟,封于河南沈国为侯。到汉代,刘邦做皇帝,出身卑微,乃废除世袭分封制,改做察举,由地方推举到朝廷做官。根据家谱,沈氏第二十八世先祖沈平,西汉时举为竹邑侯,其后代代为官,至第三十九世沈戎,坚拒入朝,南逃浙江乌程隐居。这种举荐制度,到魏晋发展为仅以门第出身取士之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堵塞民间人才,豪门世族把持朝廷权力。
《随笔》2013年第3期 出版:《随笔》杂志社
隋朝破除旧习,创建科举,力求公平取士,约为公元605年。唐朝继承发展此一制度,分设科目,始有举人进士称号。武则天主政,首设殿试,进士有做天子门生的荣耀,却也难了许多,故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哀叹。宋朝改革科举,完善公平竞争,不论出身,不计贫富,唯才取士,许多重臣子弟取不到功名,有富贵不过三代之说。元代科举基本延续宋制,改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等。明清两朝,继续这个制度,乡试中举,获资格进京会试,得中贡生,再经殿试,进士及第。值得注意的是,满清时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之耘
问题是很难确定今天的制度不是换汤不换药的王朝更替,所以,企图在旧的制度身上,植入现代性,然后维持既得利益,结果不言自明吧。
其实,也不仅仅是制度上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处于新旧交替,过渡性的脆弱阶段。如果只是王朝更替,传统文化还是能一如既往一般大致保留下来的。但问题在于,旧的痛痛快快,甚至歇斯底里地摧毁了,新的文化要重新建构岂是短短几十年,甚至一两个世纪能妥善解决的。基于此,当下的统治集团没有一整套系统连贯的,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理念,信仰和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以社会才会乱象丛生。政治腐败则成为这一切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