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精选】科举取士之异论

科举考试早于1905年便被废除,然其观念和操作,实际上一直延续至今。比如国内大中小学无休无止的考试,特别是高考和近年疯行的公务员考试,几乎完全是科举的模式。而且很多方面倒还不及满清科举了,比如在主考官的任用上,从唯才的高标准退化到唯亲的低层次。

都到二十一世纪了,还来谈论科举取士的老话,听来有点滑稽。可事实上,直至当今,科举取士的观念并没有彻底消除,科举取士的实践也没有完全取缔。而在反科举的名义下,许多操作更有害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故而所论并非妄谈。

笔者之祖先,父母两系,仅论五代,都经科举,进士及第。只祖父考中秀才后,清廷废了科举,终无功名。堂伯父沈钧儒先生,还赶上末班车,入列最后一批光绪进士。我自小在家听过不少有关科举的故事,有的振奋,有的辛酸。

中国土地之大,人口之众,绝非皇帝一人能够统治,所以自古至今,如何选取各级政府官员,始终都是朝廷最重视也最伤脑筋大事,遂有科举制度之创建和实施。科举与取士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取士是目的,科举是手段。

先秦无科举,朝廷选才,采用分封和世袭。根据家谱,沈氏第一代先祖聃季,乃文王十一子,武王的小兄弟,封于河南沈国为侯。到汉代,刘邦做皇帝,出身卑微,乃废除世袭分封制,改做察举,由地方推举到朝廷做官。根据家谱,沈氏第二十八世先祖沈平,西汉时举为竹邑侯,其后代代为官,至第三十九世沈戎,坚拒入朝,南逃浙江乌程隐居。这种举荐制度,到魏晋发展为仅以门第出身取士之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堵塞民间人才,豪门世族把持朝廷权力。

《随笔》2013年第3期 出版:《随笔》杂志社

隋朝破除旧习,创建科举,力求公平取士,约为公元605年。唐朝继承发展此一制度,分设科目,始有举人进士称号。武则天主政,首设殿试,进士有做天子门生的荣耀,却也难了许多,故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哀叹。宋朝改革科举,完善公平竞争,不论出身,不计贫富,唯才取士,许多重臣子弟取不到功名,有富贵不过三代之说。元代科举基本延续宋制,改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等。明清两朝,继续这个制度,乡试中举,获资格进京会试,得中贡生,再经殿试,进士及第。值得注意的是,满清时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6)


回复

2013-08-02

问题是很难确定今天的制度不是换汤不换药的王朝更替,所以,企图在旧的制度身上,植入现代性,然后维持既得利益,结果不言自明吧。

2013-06-22

其实,也不仅仅是制度上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处于新旧交替,过渡性的脆弱阶段。如果只是王朝更替,传统文化还是能一如既往一般大致保留下来的。但问题在于,旧的痛痛快快,甚至歇斯底里地摧毁了,新的文化要重新建构岂是短短几十年,甚至一两个世纪能妥善解决的。基于此,当下的统治集团没有一整套系统连贯的,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理念,信仰和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以社会才会乱象丛生。政治腐败则成为这一切的焦点。

回复

2013-06-26

问题不是这篇文章的大小,或者在什么地方出现,而是这种意念和认知,一直以来就没有真正消失过。一旦环境允许,就会冒出来。就像目前很多从事教育的,一味去从技术上努力,企图改变当下的教育一样,不啻是缘木求鱼。 针砭时事也对,但不可张勋复辟式来针砭。

2013-06-22

中国的近代以前的历史的确颇有些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样子。但也不可否认,整体上社会还是在进步的。但和近代西欧相比,显然这种演变的步伐过于缓慢。 另外,不能因为历史如此,我们就要宿命似地重蹈覆辙。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在西方的影响下已经走上了一条很不同以往的演变之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得失自然有诸多争议。本文作者也不过是以古鉴今,针砭时弊罢了。没有什么不妥的。作者也似乎没有声称科举制度尽善尽美,目前的各种考试一无是处了。但作者详细列的几点科举制度的优点也不是没有道理,我们总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吧。 如果要全面分析科举制度的功过得失,恐怕也不是一片文章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读者如果有这个兴趣,就非要看看这方面的专著不可了,何必强求报上一片小文面面俱到呢?

回复

2013-06-25

现在的高考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几乎都能说是科举制度的翻版,特别是公务员考试,就是学而优则仕

我是?
回复

我是?

2013-06-25

这里的魏晋之风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魏晋风骨,这里的意思是九品中正门第制度,望深思!

2013-06-20

现在官场职场之种种陋习,颇似魏晋之风。 此言足证,此文作者何其陋也!

ljgc0322
回复

ljgc0322

2013-06-22

你说得不错,政治和社会制度不改,无论什么改革终将损害很多人的利益。但人不能因噎废食,无论是什么改革都有第一步,我倒是希望改革能从教育开始,特别是学校的去行政化。因为思想的解放必将引导人格和人身的解放。不过高考我已经经历过了,可能没有正准备高考的学生家长那样的感受,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其实我们都想多了,政治制度不改之前或者不到灭亡前夕又哪有人会去改革教育制度,那是在培养制度的敌人啊,并且是大批量地培养!

2013-06-20

对高考的批评总是不绝于耳。不过高考纵有千错万错,但谁都不会否认目前比高考更公平的事,恐怕在中国还找不到。所谓推荐,特长等只不过是送红包或权力运用的比赛。如果把高考否定了,那只有官二代,官三代,富二代,富三代子子孙孙永坐天下,千秋万代永不变色了。

ljgc0322
回复

ljgc0322

2013-06-22

“取士是目的,科举是手段”,固是如此,但科举可不仅仅是为了取士,那是控制思想的手段,唐太宗看到科举的盛况,胸怀大畅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就是这个原因,我这样说虽然有点阶级斗争的意味,但只是想说明,高考和科举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高考改革甚至高校去权力化之类的教育改革之所以会如此难、如此反复,于此可窥一斑!不过,改革的信心还是有的,毕竟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已由不得不改了,不过坚持“甘于下流”也不是不可能!

回复

2013-06-22

其实,也不仅仅是制度上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处于新旧交替,过渡性的脆弱阶段。如果只是王朝更替,传统文化还是能一如既往一般大致保留下来的。但问题在于,旧的痛痛快快,甚至歇斯底里地摧毁了,新的文化要重新建构岂是短短几十年,甚至一两个世纪能妥善解决的。基于此,当下的统治集团没有一整套系统连贯的,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理念,信仰和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以社会才会乱象丛生。政治腐败则成为这一切的焦点。

2013-06-22

中国数千年的王朝史,看看那一代不都是如此?鉴于此,还真不如恢复科举来得公平。但这篇文章站在一种遗老遗少的立场,模糊了传统科举制度之所以被废除的真正原因,那就是这种制度的本质是为政治体制而设,也仅仅只为政治体制服务。而有鉴于中国的政治史,也就是说这种制度是家天下的产物。当然,也算是这种社会体制下最完美的产物。但它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现代国家的根本制度。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有点近似于传统科举,区别在于除了这种选择外,参加应试的生员们还有其它别的选择,这一点让其与旧式科举有了本质区别。但不得不说,当一个现代社会的年轻精英们全都去应试公务员时,这个社会一定出了问题。

回复

2013-06-22

中国的近代以前的历史的确颇有些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样子。但也不可否认,整体上社会还是在进步的。但和近代西欧相比,显然这种演变的步伐过于缓慢。 另外,不能因为历史如此,我们就要宿命似地重蹈覆辙。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在西方的影响下已经走上了一条很不同以往的演变之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得失自然有诸多争议。本文作者也不过是以古鉴今,针砭时弊罢了。没有什么不妥的。作者也似乎没有声称科举制度尽善尽美,目前的各种考试一无是处了。但作者详细列的几点科举制度的优点也不是没有道理,我们总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吧。 如果要全面分析科举制度的功过得失,恐怕也不是一片文章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读者如果有这个兴趣,就非要看看这方面的专著不可了,何必强求报上一片小文面面俱到呢?

2013-06-22

中国数千年的王朝史,看看那一代不都是如此?鉴于此,还真不如恢复科举来得公平。但这篇文章站在一种遗老遗少的立场,模糊了传统科举制度之所以被废除的真正原因,那就是这种制度的本质是为政治体制而设,也仅仅只为政治体制服务。而有鉴于中国的政治史,也就是说这种制度是家天下的产物。当然,也算是这种社会体制下最完美的产物。但它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现代国家的根本制度。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有点近似于传统科举,区别在于除了这种选择外,参加应试的生员们还有其它别的选择,这一点让其与旧式科举有了本质区别。但不得不说,当一个现代社会的年轻精英们全都去应试公务员时,这个社会一定出了问题。

回复

2013-06-22

略有一得

回复

2013-06-22

中国数千年的王朝史,看看那一代不都是如此?鉴于此,还真不如恢复科举来得公平。但这篇文章站在一种遗老遗少的立场,模糊了传统科举制度之所以被废除的真正原因,那就是这种制度的本质是为政治体制而设,也仅仅只为政治体制服务。而有鉴于中国的政治史,也就是说这种制度是家天下的产物。当然,也算是这种社会体制下最完美的产物。但它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现代国家的根本制度。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有点近似于传统科举,区别在于除了这种选择外,参加应试的生员们还有其它别的选择,这一点让其与旧式科举有了本质区别。但不得不说,当一个现代社会的年轻精英们全都去应试公务员时,这个社会一定出了问题。

2013-06-21

阁下还难不成真的那么听话,认为当下是清明盛世不可? 一群靠拼命夺得江山的勇夫,在几经折腾中排挤,迫害代表中华文化精髓的知识精英后,将位子传给自家子孙。而这些子孙本无书香门第之熏陶,无中华文明精髓之传承,空以信仰欺世,实则行鸡鸣狗盗之事。盘踞国家栋梁之位,却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此文作者批判若有失当,则在于不够尖锐,不够到位!我们读者心知肚明,心领神会。

回复

2013-06-22

我想你搞错了,我并没有攻击作者的家庭背景或者说我认为他祖上的阶级有什么不好。相反,我觉得他祖上很厉害,我对这样的荣光颇为敬仰,如果作者所说的都是事实的话。我只是不喜欢有些人总是或直接或拐弯跟别人提及他家祖上曾经多么荣耀、多么厉害,炒前人的冷饭。这是我现实社会中的一种情绪在这里的一种延伸。

2013-06-22

我说增加了权威性,并没有说只有这样的经历才具有权威性。祖上是不是进士不是充分条件,但如果有那么多进士老人从小给你讲那么多亲身体验当然让他比其他普通人要对这方面要了解的多了。这点上恐怕没什么好较真的吧。所谓书香门第当然对人的成长有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条件和信息来源,写起相关文章当然就没有权威性。过去有人说,外行比内行更行,那是打起脸充胖子。你恐怕不会还信这套谬论吧?作者并未炫耀家世,但也没有必要藏着掖着,深怕被人看到吧。现在又不是文革时代,还要因家庭背景批判阶级敌人不可?

回复

2013-06-22

你说作者提及祖上是增加其所述的历史知识的权威性,我却觉得不然,难道祖宗不是皇帝,写起皇帝的文章就不权威了吗?祖宗不是进士,写起科举的文章就不权威了吗?完全没有关系的嘛。作者写家世,就是想说阿Q那句"我家祖上可比你阔多了”

2013-06-21

作者不是炫耀家世,而是叙述他的看法的由来。之所以他对科举制度知道的这么多,是因为其特殊家世的缘故。这和文章的主题没有疏离,反而增加其所述的历史知识的权威性。你看不下去,实在是阶级斗争思想作怪。改革开放前,阶级斗争扩大化可以伤及性命,改革开放后,这种思想还在妨碍我们对问题的客观理性的分析能力。凡阶级成分不对,我们听都不要听他们的话,看都不要看他们写的文字。谁的悲哀?!

回复

2013-06-21

作者不是炫耀家世,而是叙述他的看法的由来。之所以他对科举制度知道的这么多,是因为其特殊家世的缘故。这和文章的主题没有疏离,反而增加其所述的历史知识的权威性。你看不下去,实在是阶级斗争思想作怪。改革开放前,阶级斗争扩大化可以伤及性命,改革开放后,这种思想还在妨碍我们对问题的客观理性的分析能力。凡阶级成分不对,我们听都不要听他们的话,看都不要看他们写的文字。谁的悲哀?!

2013-06-19

看了前面的四段,看不下去了,满满的都是装B的格调。还根据家谱,沈氏第一代先祖聃季,乃文王十一子。原来是文王之后啊,失敬失敬。

回复

2013-06-21

如果认真读了文章,就应该知道作者不是在批评高考制度本身。他所批评的恰恰是高考制度虽效仿了古代科举之形,却在很多方面未能达到科举制度筛选人才的严密和公平有效。虽然在反封建的过程中喊了反科举的口号,但高考也不过是科举的现代翻版,可悲的在于科举制度中原本好的配套措施却没能借鉴,让高考制度漏洞百出。

2013-06-20

说得好。小编就是来连嘴皮子的。文人都这样,其他的不会。所以喜欢唱反调,喜欢发牢骚,喜欢哗众取宠。这和表子有什么区别。我参加两次高考,痛苦的滋味不是不知道。骂这个制度的,要么是想发泄情绪撒泼。要么没从中获益。我也讨厌高考,但是支持这一项制度。如果按隋唐以前的九品中正制,由当地士绅举荐,没干爹,没李刚,没双江,没款爹,官爹。你有多大机会接受良好教育。

回复

2013-06-21

阁下还难不成真的那么听话,认为当下是清明盛世不可? 一群靠拼命夺得江山的勇夫,在几经折腾中排挤,迫害代表中华文化精髓的知识精英后,将位子传给自家子孙。而这些子孙本无书香门第之熏陶,无中华文明精髓之传承,空以信仰欺世,实则行鸡鸣狗盗之事。盘踞国家栋梁之位,却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此文作者批判若有失当,则在于不够尖锐,不够到位!我们读者心知肚明,心领神会。

2013-06-20

现在官场职场之种种陋习,颇似魏晋之风。 此言足证,此文作者何其陋也!

潘闻博字广休
回复

潘闻博字广休

2013-06-21

敢问是哪一本?

2013-06-21

前读罗志田老师的书,得知废科举的流弊。

回复

2013-06-21

前读罗志田老师的书,得知废科举的流弊。

回复

2013-06-21

有遗老之风

我是?
回复

我是?

2013-06-21

在一种社会政治制度之下,就算没有科举考试,也能够公平有效地从民间选取真正优秀的人才,成为治国栋梁,造福大众。而在另一种社会政治制度之下,即使实施科举考试,也只能让一批胸无大志的白痴衙内或阿谀逢迎的奸佞小人,高戴峨冠,滥用职权,祸国殃民。这段话不知何指。这篇文章《南周》选得不好,相比于《中国文化》(哪一季,2012年的?忘了)的《后科举时代的科举幽灵与文化断层》,同样论议科举,它却略多了些夸耀的成分,而远不及后者的审慎、详明以及思辨。一方面是文化断层,科举看似是消灭了,而事实也的确形成了一个断层,另一面是科举幽灵,在现实中它又还在或深或浅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前者可以带我们去反思所谓的文化断层,他是足以构成一个真实的命题的么?后者则引我们去思考,科举在今天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究竟还扮演着怎样的幽灵角色,然后促使我们去批判。而这篇文章,很少能让人有这样深刻的感悟,除了一种先祖的光荣的确让笔者感到羡慕及一些不知何所指的批判外,我什么也没得到。还有《南方周末》在选这系列文章时,是否还可以放大视野,不要有地域的局限兼意识形态的局限(《中国文化》是季刊,由文化部主管的),好文章一概交予读者欣赏呢?

回复

2013-06-20

现在官场职场之种种陋习,颇似魏晋之风。 此言足证,此文作者何其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