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码】善贼论

我们用“贼”这个字,多是斩钉截铁地认定某种恶和丑。然而,还有“善贼”这种稀有之事,指贼在作恶的一刻,突然发现良知,弃恶从善。兰州一入屋小偷,遇到老人心脏病发作后,为老人取药送水。事后老人儿子还想寻找此人,想感谢其救命之恩。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陈炜

没有悔悟的贼,无善可陈

中国文化的传统里,任何意义上的偷、盗、窃,无论是小偷小摸、江洋大盗、毛贼蟊贼、奸贼恶贼、内贼外贼,统统是贼。社会风气好,路不拾遗。世风日下时,连某些文人也视剽窃为当然,而且振振有词,文人变成文贼,令人扼腕叹息。上了贼船,下来还好,下不来或不下来,终于成了贼。贼行一旦成性,老天就不客气给毁了容,贼眉贼眼的。贼之恶行种种:偷鸡摸狗、入室行窃、拦路抢劫的惯犯,是显性的职业贼。借公正廉洁之名而行鸡鸣狗盗之实,是隐性的职业贼。外贼可恨,内贼可憎。内贼即家贼,贼喊捉贼,防不胜防。自古以来,为官者假公济私、以权谋私,应属于家贼的一种。占有了权力,自己制定规则,这么那么一界定,土地、财产和利益归为己有,似乎神不知鬼不觉,却早已忤逆天意,殃及民生和国运,国人斥之为乱臣贼子、窃国大盗。旧时的戏剧,台上唱:“一见贼子怒气发”,台下同仇敌忾;若是叫板:“呀呀呀,你这乱臣贼子!”台上台下愤怒地颤抖,一起讨伐。

我们用“贼”这个字,多是斩钉截铁地认定某种恶和丑。然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0)


回复

2015-09-21

贼,还知道作恶是见不得人的事儿,偷偷摸摸的。而今更多的却是劫匪,贼只是幌子了,坏了贼的名声。

回复

2013-06-14

受教!

回复

2013-06-14

只要一点质朴,整个世界一家亲

回复

2013-06-13

文学讲人性,讲真善美,现实生活毕竟与文学不同,比如一个贼不会突然良心发现停止犯罪。文学是童话世界,没什么实用,却也离不了。我就是学中文的,不可抱着功利目的走进文学。

回复

2013-06-13

人之初,性本善。

回复

2013-06-12

或许每个人都做过”贼“,,,

回复

2013-06-12

或许每个人都做过”贼“,,,

回复

2013-06-12

幡然悔悟是件难事。人大多鲜有拷问内心的气度,却从来不乏指摘别人不是的怨憎。 《圣经》中一则故事。先知但以理解梦之后,又阐释盛宴上不知名的手书于墙上的天书。 有一句如下: “把你放在天平上称过,显出你的亏欠。”(You have been weighed on the scales and found wanting) 切莫自以为得计,窃财窃国窃文窃名尚沾沾自喜。人做过的一切,都有公道计量着呢。 贼道非道,及早悔悟才是。否则,真是“无善可陈”。

回复

2013-06-12

醒世之语,语重,心长,文字华美! 期盼更多“人性已归,贼心已去”的时刻。 至少,也应该有更多台上台下“一起讨伐”乱臣贼子的场景。

回复

2013-06-11

兰州此案,成立盗窃罪中止。受害人不报案,何来包庇罪之有?自己被偷了,当然可以选择不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