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新技术能否冲破旧制度

在1960年代,无线电的普及最终让纽约冲破出租车管制,形成了一个被政府承认的“约租车”市场。携互联网技术而来的打车软件们,目前更多是定位在降低信息不对称上,而加价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生存法门。打车软件能否在中国市场上重复当年的纽约故事,还是个未知数。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金渡江

打车软件方便了乘客,减少了出租车的空驶率。 (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在1960年代,无线电的普及最终让纽约冲破出租车管制,形成了一个被政府承认的“约租车”市场。携互联网技术而来的打车软件们,能否在中国市场上重复当年的纽约故事,还是个未知数。

1%的革命

打车软件还远说不上在颠覆这个行业,因为无论是使用人数还是次数,都只占整个出租车市场的极少数。在上海排名第一的打车软件“嘀嘀打车”的日订单不过1万单,不到1%的市场份额。

2013年5月30日傍晚6点整,晚高峰的广州大道中,南方传媒大厦门口排满了打车的人,但几乎没有空车经过。

南方周末记者拿出手机,点开一款软件,说了一句“从南方报社到机场,加价5元”,一分钟内她接到附近一个出租车司机的电话,七分钟后这辆车空驶而来,越过等车的人群,停在她的面前。

这样的景象,在许多城市正在越来越多地上演,使用这些手机打车软件的乘客已经超过百万。而这个市场,一年前还几乎是空白。

新技术正在闯入出租车市场,他们戳中的是大城市中人越来越不能承受的新痛点——“打车难”。

在最负打车“恶名”的城市北京和杭州,各有一款软件站稳了山头,正在向全国复制。

资本用行动表达了对传统行业闯入者的青睐,覆盖了北京近三成出租车司机的“嘀嘀打车”被腾讯注资,阿里巴巴则将杭州老大“快的打车”纳入囊中。

不过,它们还远说不上在颠覆这个行业,因为无论是使用人数还是次数,都只占整个出租车市场的极少数。

拿上海的数据来看,每天的电话召车次数已经接近5.8万车次,但依然只占总服务车次的3.3%;而在上海排名第一的打车软件“嘀嘀打车”的日订单是多少?1万单,不到1%的市场份额。

但城市的管理者们还是迅速注意到了这不到1%的市场份额。

直接的理由是,大多数打车软件都配置了“加价”功能。“新技术新模式值得肯定,但还是要先遵守法律法规。无论如何,随意加价还是违反了出租车管理条例,我们必须对此进行监管。”南京市客运交通管理处办公室主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夏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