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租车的管制逻辑 “最不坏的市场”是如何形成的
这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人口数和出租车数量均最为接近,也实行着几乎完全一样的管制模式。但北京和上海一个饱受打车难之诟病,一个却在业内被认为“管得最好”。很难说上海形成了一个“好”的市场,只能说眼下看起来“不坏”。虽然“管住了”,但是否“管得对、管得有效率、管得公平”,上海依然还在努力寻找答案。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金渡江
这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人口数和出租车数量均最为接近,也实行着几乎完全一样的管制模式。但北京和上海一个饱受打车难之诟病,一个却在业内被认为“管得最好”。
很难说上海形成了一个“好”的市场,只能说眼下看起来“不坏”。虽然“管住了”,但是否“管得对、管得有效率、管得公平”,上海依然还在努力寻找答案。
在人们讨论北京的出租车话题时,一个最常被拿来参照的对象是上海。这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常住人口都在2000万以上。拥有的出租车数量也最为接近,分别是6.6万辆和4.9万辆。
与北京出租车各种问题饱受诟病不同的是,上海的出租车口碑相对要好很多,车辆干净整洁,拒载与绕路等问题不常发生。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时候,在上海打车并不那么困难。
事实上,上海实行的是和北京几乎完全一样的管制模式,发展过程也几乎同步。
1980年代末的铁腕整治
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就曾亲自督促行业整顿。
上海的出租车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改革开放前两家企业、几百辆汽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当时,国务院发布鼓励发展公共交通的文件,提出“全民、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刺激政策。到1991年底,上海已有1.2万辆出租车。
初时,进入这个行业并不困难,拥有一辆车、考出了驾照,就可以申请资质。1980年代,上海的这个行当就是全民、集体和个人的大混杂。此时,全国各地都处于这种“社会办出租”阶段。
当时在上海市出租汽车公共交通客运管理处担任处长的王秀宝回忆,一拥而上之后,出租车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就爆发了,拒载、乱收费等行为到处存在,市民反映很大。
1980年代后期,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就曾亲自督促行业整顿。“冬天很冷时,他亲自到我们这个小小的处里来开会,还把上海经委、技监局、质量监督局、公安局和工商局等相关部门领导都找来,朱镕基指着那时还很年轻的我,对他们说,我们委托他管理出租车行业,你们都要支持。”朱镕基的这句话,二十几年后王秀宝还清晰记得。
当时,上海很多出租车没有使用计价器打表计费的习惯,而是和乘客去商谈价格。这是因为,一个现实的困难是,车上安装的那些集体小厂生产出来的计价器“不好用”。
在朱镕基的命令之下,上海不仅从海外进口了几千台计价器,还从此统一由国有的上海仪电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