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把脉】攻击孩子坏过玷污文物

“丁锦昊到此一游”让网民们愤怒了,人们痛骂其“给祖国丢脸”。如何对待一个犯错的人,何况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保护古代文物。把题字跟脸面和身份挂钩,是至今仍在延续的中国文化。只要领导人还在到处题字,而且还被奉若至宝,你就不能指望孩子们认为题字“丢脸”。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金幼文

资料图片:新浪微博网友@空游无依曝光的,卢克索神庙的一座浮雕上刻有“丁XX到此一游”。(由于涉及未成年人隐私,图片已做处理) (新浪微博/图)

如何对待一个犯错的孩子,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保护古代文物

“丁锦昊到此一游”,这几个汉字出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一名中国游客为此感到“无地自容”,拍下来发到网上。网民们愤怒了,搜索出“丁锦昊”的详细个人信息,痛骂其素质低劣,“给祖国丢脸”。

丁锦昊的母亲通过媒体“向埃及方面道歉,也向全国关注此事的人们道歉”。但是很多网民不买账,认为必须“向全中国人民道歉”,并且只有道歉是不够的,甚至希望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70)


回复

2013-06-14

难道小孩在刻字的时候就没人看见和制止???

回复

2013-06-08

强烈攻击他人者,到底是出于义愤还是要以证自清?把自己摆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行为令人心生疲惫。倒是埃及导游的言语颇令我欣赏。本来如此,反思应从自我做起。

回复

2013-06-07

尼玛傻叉吧,那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情好吧,你见过现在的领导直接把字刻在文物上的?!

回复

2013-06-07

中国人向来喜欢看热闹,而且看热闹的人都不嫌事大。

回复

2013-06-07

在这件事情中,孩子的做法确实不对,但是众多网友对其人肉搜索势必会对孩子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希望以后我们的国人避免发生乱涂画文物的事件,也希望我们的国人能够以善良之心对待我们彼此。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要以杀鸡儆猴的名义毁了一个孩子的未来。

回复

2013-06-07

我倒以为,以为丢脸的是建立在正确认知之下的正常反应,相反以为长脸或者无关脸面的却是真正的无知者,甚是无耻者。为什么觉得丢脸?因为那是错误和有害的行为,这是一个正常人或者某一群体社会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行为取向。首先得有这样的认知,才可能谋求去改正它,而那些不以为然的人是断不会有所改正的。怎么走向文明?如果连哪些不文明都认知不到,那做的是哪一出的“中国梦”?装什么此文明彼文明的渊博高深?还把脉? 觉得丢脸,心生不快或者不满,进而泛化指责甚是攻击,这是一个度的问题。确有那么一种普遍的心理,以为丑不可丢在外边,除此反正是你丑我丑大家丑也就无可非议了。这是一种被遗传的畸形心理,在专制的自我封闭的体系中需要依靠虚假来强化自己的合法地位,它对社会强力而持久的作用是这种心理的主要污染源。

987563935
回复

987563935

2013-06-06

自我审视

987563935
回复

987563935

2013-06-06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去一问,啥都不知道

987563935
回复

987563935

2013-06-06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去一问,啥都不知道

回复

2013-06-06

hao

xiaoyu1998fish
回复

xiaoyu1998fish

2013-06-06

你别说我还是同意作者的部分观点的。我们有些同志带着深深的自卑指责别人很不客观。

xiaoyu1998fish
回复

xiaoyu1998fish

2013-06-06

你别说我还是同意作者的部分观点的。我们有些同志带着深深的自卑指责别人很不客观。

回复

2013-06-06

论据不足。

回复

2013-06-06

论据不足。

回复

2013-06-06

中华民族想要立足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想要被世界尊重,就必须改掉自身的陋习,民族的陋习。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就不要做空。我们质疑的不应该都是别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自身,我们要自省,并主张团结,形成整体力量,为国家出力。社会对个人负责,国家对大众负责,做到国家是国人的强有力的支柱。我们和国家一起努力!

回复

2013-06-06

中国的古文物建筑到现在不知被拆掉多少,几千年的历史一半在地下,一半在书上。有何必对那些个字而对一个无知小孩斤斤计较,愚蠢的中国人。 认为这是丢祖国脸而不是祖国问题的人都他妈是假装爱国...

回复

2013-06-05

养不教,父之过,这明显的反应了国人的家庭教育的问题啊,孩子是无辜的

回复

2013-06-05

“礼”类似于一种道德方面的制度起到的是对行为的约束作用,而对人的尊重会引发发至内心的行为。这两种导致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大家谴责这种行为无可非议,但是对一个孩子的严厉指责,并且并不给其悔改的机会,说明我们的社会在包容度方面还是十分的欠缺,刻字的行为本身就是多因素造成的,虽然说结果并不好,但是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社会因素以及教育和其他很多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这种行为。特别是孩子,更容易受这方面的影响。这又能说清楚是谁的错呢?有时候反思这个事件可能比谴责更有帮助。哎,谁知道呢?

回复

2013-06-04

一窝蜂的趋之若鹜,也不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批评别人的资格!

回复

2013-06-04

一窝蜂的趋之若鹜,也不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批评别人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