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哲伦:把新闻当作戏剧的跳板

在美国,黄哲伦得过托尼奖,多次获得奥比奖和普利策戏剧奖提名。他一辈子都在写同一个题材:华裔美国人的身份问题。2013年参加乌镇戏剧节,不是黄哲伦第一次到中国,却是他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国上演——他选择了32年前的旧作《铁轨之舞》。

责任编辑:袁蕾 朱晓佳 李宏宇 实习生 葛佳男 陈延舟 龙健

2013年5月21日,黄哲伦戏剧《黄面孔》在伦敦公演。作为华裔美国人,他一句中文也不会讲,但所有的作品都关乎亚裔身份。 (南方周末资料图)

编者按:到乌镇之前,美国当代剧场的教父级人物罗伯特·布鲁斯汀和欧洲实验剧场领军人物尤金诺·芭芭从没见过面;同样,美国知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乌镇之行也是其个人履历上的“头一次”。他们的交集除了乌镇之外,还有一个关键词:他们都是赖声川的朋友。

三位戏剧人在乌镇上的交集,被乌镇戏剧节总策划丁乃竺称为“美国的历史和欧洲的历史在乌镇相遇”。

说话的时候,黄哲伦表情很丰富,基本都在笑,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一旦闭嘴,生动的表情瞬间消失,两只嘴角被法令线习惯性地向下扯,一脸严肃。在美国,黄哲伦得过托尼奖,多次获得奥比奖和普利策戏剧奖提名。他一辈子都在写同一个题材:华裔美国人的身份问题。但黄哲伦本人对中文一窍不通,“不会听,不会说”。

2013年参加乌镇戏剧节,不是黄哲伦第一次到中国,却是他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国上演——他选择了32年前的旧作《铁轨之舞》。作为“移民三部曲”的第二部,《铁轨之舞》以1867年泛美铁路修筑工地上一起真实的华工罢工事件为蓝本。之所以没有选择更加有名的《蝴蝶君》,是因为他觉得在中国上演“可能过于敏感”。

我要质疑人们的思考方式

南方周末:你在1981年,以1867年的这次罢工为蓝本创作戏剧,有什么历史背景吗?

黄哲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