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人民为什么需要政府?

跟宿青平恰好相反,我认为智慧往往不在官场,智慧往往在于民间。人民仅仅因为需要秩序才需要政府,并不是因为需要智慧而需要政府。
    山西临汾市尧都区前区长宿青平,是张平的反腐小说《国家干部》主人公夏中英的原型,以大刀阔斧的改革而名噪一时,后来则因仿天安门而修建尧都广场饱受非议。其实尧都广场的是是非非并不重要,且不谈它确有拉动当地旅游的功能,就算宿青平真想再造一个天安门,也够不上僭越之罪,毕竟早已不是帝王时代,天安门未可唯我独尊。倒是宿青平的执政理念更值得推敲,舆论却对此习而不察。
    三年前的山西省人大会议上,宿青平曾这样慷慨陈辞——
    人民之所以需要政府,是需要政府比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带领和帮助他们去做他们看不到、无法做的大事情。这就要求政府在观念和决策上,不能站在人民的后边,而要始终走在人民的前面。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才有了修建尧都广场的决策。没有证据证明,修建尧都广场出自尧都人民的创议,但很可能,这在宿青平看来并不重要。人民往往短视,这就需要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和政治家,勇于想人民之未想,急人民之未急,为人民规划现实,开创未来,而无须事事出自人民的创议,征得人民的同意。
    我相信宿青平的个人品质,他为人民谋福利的愿望是真诚的,否则无法解释他为什么要甘冒风险向官场积弊开刀;而且我相信,宿青平的这些理念也并不是没有依据,官场确实聚集了相当多数的精英。但纵然如此,我仍不相信政府和政治家一定比人民高明,不同意人民主要因为智慧有限而需要政府和政治家。
    我的观点跟宿青平恰好相反,我认为智慧往往不在官场,智慧往往在于民间。
    当然,如果只是单挑,官场精英的个体素质,肯定超出芸芸众生。但官场精英跟芸芸众生的比较,却并非单挑。古语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匹夫如果分开了,每个人都很无力;如果走到一起,这时即便诸葛亮也未必够得上对手。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他们一旦走到一起,所拥有的就不再是个体智慧,而是三个人的集体智慧。而且这三个人的集体智慧,并非三个人的智力的简单叠加,而是形成了一种“场”,彼此启发、彼此磨砺的智慧“气场”,智慧就会成几何倍数地增长。
    三个人的智慧“气场”尚且如此精彩,万众汇集而成的智慧“气场”,当然更蔚为壮观。官场精英的个体智慧再怎么发达,与之相比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农村改革的萌芽,到个体私营经济的发育,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无不创始于民间,而后得到上层的确认和推广。
    人类智慧某种程度上跟大自然相似,也有生态效应。万物看似散漫而无组织,但彼此之间实际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严密的生态链,彼此互为衔接。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大自然的这种自发的力量,才可能事半功倍;试图以人工取代天演,最终会招致大自然的残酷报复。人类智慧的生态效应,同样不容轻视。个体的智慧永远有限,但亿万人的智慧聚到一起,就会彼此激荡,就可以生生不息而至于无穷尽,仿佛智慧的海洋。
    一个正常的社会,并不需要政府和政治家的超常智慧。只要维持保障智慧自由激荡的公正的秩序,其所产生的巨大动能,就足可以支撑社会向前发展。所以英国只是在战时的非常状态之下需要丘吉尔,一旦战争结束,社会转入和平环境,雄才大略的丘吉尔就成了多余,就只好被英国人民所抛弃。过于精明而自负的政府和政治家往往不利于人类智慧的自由激荡,他们往往要限制人类的智慧,使人类智慧处于分割状态,静止状态,而难以自由交集,难以形成生生不息的生态,英国人民对此有着天才的感悟。
    相形之下,我们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以至于即便是宿青平这样的官场精英,也不免要看轻民间。不切实际的道德优越感和智力优越感,使其执政纵然在主观上一心为民,但实际上对人民缺乏信任,习惯替民做主,而不肯放手让人民自己做主。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历史发展的主体,而把人民当成了客体。虽然也讲“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宿青平仍不免刻意打造政府经济,并未见到他为中小民营企业和自雇经营者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实际上还是政府创造财富。为习俗所囿,信而难行,新锐如宿青平亦难例外!
    人民为什么需要政府?人民仅仅因为需要秩序才需要政府,并不是因为需要智慧而需要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能仅在于供应秩序,供应智慧自由激荡所必需的公正的秩序,而不是向人民供应智慧本身。把供应智慧当作自己的主要职能的精英心态,在民间社会蓬勃成长之今日,已经大大地过时了。承认智慧在民间,对社会发展的自发力量保持一份尊重和敬畏,这才是宿青平们应有的心态。必须保持这样的心态,他们才能跟着民间社会一道前进。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