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科学需要有使命感

为了免除衣食之忧,为了晋升,多发文章,并尽可能地发表在高影响力的杂志上,无疑是一条捷径。而且如此为之,不仅无可厚非,更应该击节颂之,毕竟,这一切是一个科研人员的本职工作。人必有所寄,然后能乐。否则终日忙碌,为课题而课题,为文章而文章,又焉能乐,又何益于人、于世?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葛佳男 陈延舟 龙健

高翔,哈佛医学院副主任,流行病学家,助理教授。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部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NIH课题评审组成员、美国帕金森学会环境遗传组共同主席。 (南方周末资料图)

古人有个词叫“祸枣灾梨”,讲的是旧时文人,滥刊无用之书,浪费珍贵枣、梨之木材(用于雕版)。清人赵翼有诗,对此现象有入木三分之描述:

只为名心鉥肺肝,纷纷梨枣竞雕刊。

岂知同在恒沙数,谁独能迥大海澜?

后代时逾前代久,今人传比古人难。

如何三寸鸡毛笔,便作擎天柱地看。

赵翼感叹诗集之多,“汗牛充栋,已苦其繁”。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今世风气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据PUBMED(世界最大的生物医学搜寻引擎,以英文文章为主)数据,从1900年到2013年,有220万科研文章发表。其中,超过半数发表刊于最近的20年间。如此数量,难免泥沙俱下。我作为这浩荡科研“水军”的一员,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


回复

2013-05-29

所谓达则兼济天下,连基本的物质条件都不能满足的时候就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承担所谓的使命。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需要有使命感的科学家,道德层面的激励和约束固然重要,但体制上的改革是不是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

回复

2013-05-29

其实,我们搞科研的,即使是水军,没有任何创新的文章也是不可能发的出来的,只不过大家的创新成分越来越少,所作的很多工作都是很多圈内人看一眼就能做出来的,因而叫做灌水。但毕竟个人能力不同,自然也无法保证所有人的文章质量,也许是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很多人投入科研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只为混口饭吃。在这一点上,那些为了增多成果而不惜手段来招收博士生的导师负有一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