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责任险:最有前途,为何遇冷六年国家:靠地方推广 地方:等国家研究

被视为最有前途的政策的环境险,试点六年间,推广困难重重,频频遇冷,原因何在?受访专家认为,国家没有基础研究,没有统一标准,地方政府只能等规定和细则,推广困难。同时,国家没有进行全面推广,而只能在试点中摸索前进,从地方得到经验。还有就是,作为经济手段的保险,需要国家强制,但强制未必是最优的政策选择。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王悦

地方政府不积极,单靠国家“添柴”,环境责任险这锅“米”很难熟。 (勾犇/图)

地方政府一直在等国家出规定和细则,其实是非常不幸的现状。

国家没有基础研究,没有统一标准,地方推广是很难的。

希望从一些地方得到经验,只能在试点中摸索前进。

现在还是试点,国家没有把它作为“全面日常工作”推广下来。

保险是经济手段,强制未必是最优的政策选择。

这需要国家强制,但不能在所有的环保领域。

这是专家眼中最有前途的政策,也是最市场化的一项产品,但试点六年,却频频遇冷。

2013年1月,环保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文,指导15个试点省份在涉重金属企业、石油化工等高环境风险行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以下简称环境险)。这是国家首次提出“强制”概念。这似乎预示着,未来环境险有望成为继交强险之后,在全国实施的第二个强制保险产品。

不过,“强制”只是指导意见,而且只是称涉重金属等行业“应当”投保。目前环境险采取的依然是政府推广、企业自愿的形式。

实际上,早在2007年,环境险试点已在全国铺开。环境险又被称为“绿色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

然而,试点六年间,推广困难重重,个别试点省份甚至至今没有一起理赔案例,也有人开始揣测“环保部门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替保险公司赚钱”。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了前几年的9个试点省市,投保数量参差不齐。2011年,湖南投保企业最多,为1027家。而湖北截至目前,试点400家企业中仅有35家企业参保。有不少省市环保部门连投保企业数量都没有统计。

到底为何各方叫好的政策在市场上却遇冷?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庆丹和湖北省环保厅污染防治处副处长陈志权,以期从国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夏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