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四海】屌丝,曾经在圣彼得堡

21世纪中国的屌丝,无意中与19世纪俄国文学的小人物遥相呼应。或者说,因为我们有了屌丝故事,就更容易理解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上的一段往事:曾经在圣彼得堡,在涅瓦大道上,也有过屌丝在徘徊。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王津

21世纪中国的屌丝,无意中与19世纪俄国文学的小人物遥相呼应

一个新词“屌丝”应运而生,借网络和日常用语不胫而走。一种解读:两个字都俗,俗不可耐。另一种解读:一字粗俗,一字新潮,俗与潮混搭不无幽默,俗,而可耐。

第一字的粗口实在惊心动魄。反对者义愤:朗朗乾坤,岂能容忍此风!支持者中情形复杂。有不属于这个群体但要借此喧闹的,更有人推出以“屌丝”为名的广告。众所周知:但凡商业利益介入,事物原有的价值归零。

社会底层群体自称屌丝,显然意在惊世骇俗,相当于广场上一声呐喊,引人注意本不被注意之人和事。虽然初次听到感觉不雅,细想之下,其中的复杂心理意味深长。

粗口不骂别人而指向自己,是自嘲。不止于自嘲,似有意欲发作又无法发作的怒,怒不可遏而必须遏,憋久了,酿成自虐。“屌丝”有别于“粉丝”:我等自知属于黯淡的群体,虽也三三两两,却不围绕星光发亮,不以聚集演唱会为能事,各自隐蔽在角落里舔伤尝苦,编织些甜甜涩涩的故事,有意无意透露一些生存的真实。

屌丝本来无名无声无足轻重,借各种段子宣示自己的存在,一个人物的概念逐渐浮现。试以三个特点归纳之。其一,屌丝多是受过教育的小人物,其中不乏大学生,只因生而无,输给了生而有的“高富帅”,陷入底层而苦闷。但地位的卑微并非意味我等无知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