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记 张彤禾和《打工女孩》

张彤禾在东莞近距离观察到中国发展不堪重负的一面,这是一座未完成的城市,没有记忆,没有过去,集中了中国最极端的一切。《打工女孩》出版后,在中国和西方都传来争议。“如果你真看了这本书,就会知道不是说生活快快乐乐没有问题,那个痛苦不完全是因为工厂的条件而痛苦,而是她的心里有很多问题,比你想象的可能要更丰富、更复杂。”作者张彤禾说。

责任编辑:袁蕾 李宏宇 实习生 葛佳男 陈延舟

这是东莞一家电子厂的休息室,上万名工人每天穿着无尘衣在生产线上,持续工作约10个小时,除了一小时的午饭时间,上午和下午各可以休息10分钟。拍照的占有兵曾经是东莞一家电子厂的保安,通过给厂报拍照,逐渐转行,现在是一家杂志社的图片编辑。他拍摄了大量东莞女工题材的照片,包括她们的起居饮食、社交生活,当然,镜头里更多的是她们和工作。 (占有兵 图/图)

“如果你受得了东莞,到哪里你都能受得了”

2004年2月,《华尔街日报》记者Leslie T.Chang第一次来到东莞,看到的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城市:“工厂就是公交车站,就是纪念碑,就是地标。这座城市是为机器建造的,而不是为了人。”

Leslie T.Chang是华裔美国人,中文名叫张彤禾。写了三篇东莞的文章后,张彤禾决定以东莞为题材写一本书,因为她读过的很多写中国农民工的书并不真实,十年前的农民工研究已经过时。张彤禾向报社请假,办了“留职停薪”。这本书就是《打工女孩》。

“一般人,包括我对东莞之前的印象是知道有很多工厂,知道有很多妓女。对它的印象特别不好。那我就去看这个地方究竟是怎么样的。后来,就像我书里说的,东莞虽然这么大、这么公开,但像一个秘密的世界,外面的人都不知道(其中的秘密)。”张彤禾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此后,张彤禾每个月都会在东莞住一到两个星期,她在市中心名叫“东莞城市假日”的小区花1300元租了一套一室一厅的公寓。平时,张彤禾和打工女孩一样,吃两块钱一碗的面条,穿牛仔裤和凉鞋,出行只坐公交车。

所有单身女人会遇到的难题,张彤禾也一样会遇到,孤独、举目无亲、被男人欺负、被警察吼,被巴士司机骗、被出租车司机坑。每当盛夏,东莞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43)


回复

2014-03-24

我很喜欢作者写作的态度,对往事的追思,对当下工人的悲悯,以及对和自己有深厚关系的中国的考察和思量,此情此意,恐怕只有读了《Factory girls》的人能略懂Leslie T.Chang的心中之爱之恨吧,在这爱恨之中希望能给中国人一些深处的警示……

回复

2014-02-09

书看了一大半,还在豆瓣看了一篇右翼黑评。作为90后,只有从文字中了解那十年的东莞和变化的中国。我很喜欢作者的态度,很温暖,慢慢看,不舍得看完。

回复

2013-05-23

打工是为了生存 但是我是一个热爱自由的人 不太喜欢别人辖制我

回复

2013-05-22

看了以后,想起了刚毕业时在一家工厂上班,也是这样啊,好像住的条件8个人一个单间,有风扇,电视,公用浴室,离市区挺远的.其实,差不多啦,工资So little.

回复

2013-05-22

打工为了生存,为了命运……

回复

2013-05-22

wj

回复

2013-05-22

对农民工的了解,还是不够深!

回复

2013-05-21

写得好

回复

2013-05-21

东莞那边的却如此,这样的情况又岂只有东莞。。。世界太大,我们太渺小。。。

回复

2013-05-21

我们都是卑微的小人物,追寻着自己的小梦想。

回复

2013-05-21

世界是相似的,那个国家不是这样,或不曾这样,只要还有梦想就行了。

回复

2013-05-21

确实反映了很现实的一面。我们努力在挣扎和摆脱。 唯一的希望就是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学会自娱自乐。

回复

2013-05-21

国内绝大多数作者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沉下心来就一个问题长时间的进行跟踪采访,同时也缺乏良好的文字训练,写出来的东西粗鄙不堪。以前的部分财经杂志记者还行,能跟踪问题,和南方系有几个年轻人的文笔还不错。

回复

2013-05-21

我去年看过英文版的Factory girl,很不错,应该说相当棒,比她丈夫的Peter Hessler的River town不差,国内作者还没见过有这种文字水平和观察深度的。

回复

2013-05-21

希望文字能带有更多的平等,不要带着一种悲悯,另外,我不相信一个在中国呆了这么短时间的人,能写出什么有层次的文章,还有感情色彩太浓了,太片面了,不必哗众取宠了

回复

2013-05-20

工厂就是公交车站,就是纪念碑,就是地标。这座城市是为机器建造的,而不是为了人。

回复

2013-05-20

“工厂就是公交车站,就是纪念碑,就是地标。这座城市是为机器建造的,而不是为了人。”

接近美
回复

接近美

2013-05-20

了解太片面

回复

2013-05-20

没有自我,丧失在整体里,“这样的生活是不合理的”。

回复

2013-05-20

张对东莞的了解是极其片面和狭隘的,对于精神层面和社会根源缺乏真正的认识. 另外张对于东莞整体和社会结构缺乏完整的认识,小说只是片面煽动广大社会底层人员的情绪, 有点哗众取宠,我希望更多的作家可以真正的深入社会,在对社会有比较深刻认识再下笔. 这样对于社会还是老百姓有一个真正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