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金融“突围” “欧美都已海陆空三军作战了,我们还在地上跑”
尽管中国节能与新能源的金融化进程刚刚起步,但对于处于“技术等待期”、缺乏多元融资渠道的整个行业来说,这无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金融创新意味着流向新能源领域的金融和私人资本得以开闸,等待资金激活的新能源项目得以开工。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王悦
尽管中国节能与新能源的金融化进程刚刚起步,但对于处于“技术等待期”、缺乏多元融资渠道的整个行业来说,这无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金融创新意味着流向新能源领域的金融和私人资本得以开闸,等待资金激活的新能源项目得以开工。
12219亿的机会
2013年初,在美国投行Pacific Crest Securities(太平洋顶峰证券)工作了5年的刘文平辞去了其美股研究部副总裁的职务,开始创业。他看中的机会是未来几年中国新能源领域巨大的融资业务需求。
这家刚刚成立的公司名叫澜晶资本,是国内第一家专门为太阳能相关行业提供融资方案的财务顾问公司。刘文平希望通过设计金融产品、创新担保方式等方法,打通新能源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通道。
“十二五期间,中国仅在太阳能一个行业完成35GW装机目标就至少需要3000亿元资金,这么多钱不可能全靠银行融资,这为其他金融创新提供了巨大空间。”刘文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过去半年,不仅是个人创业者,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型金融机构也发现,节能与新能源领域的金融需求在迅速增多。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部门的研究员李承曦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自从2012年12月兴业银行决定将合同能源管理(EMC)融资产品由试点“升级”成标准化产品后(即将合同能源管理合同项下的未来收益权质押做成担保品,从而有效缓解节能项目融资难问题),提出融资需求的客户已经达到几十个。
北京国际信托首席风控官幸宇晖同样发现,近期EMC项目的融资需求迅速增大,而这对信托来说同样是个“非常大的机会”。感到兴奋的还有证券公司,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国内多家券商都正在探索节能和新能源资产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