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地震前,向人民打个招呼”

地震发生之前,“向人民打个招呼”,这是上世纪60年代邢台地震后时任总理周恩来对地震系统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国地震预测事业的一个立足点。然而,随着唐山大地震的远去,形势发生了变化。由于担心引起社会恐慌,影响经济发展,地震预报的观念,趋于保守。在掌握了诸多地震前兆信息的情况下,即使不能百分百地确定有地震,但是不是可以做到“给人民打个招呼”?

责任编辑:杨继斌 实习生 郭琛

在地震学研究中,“预测”与“预报”是两个经常被混淆的概念。但实际上两者内涵被认为应严格区分:预测是地震研究者根据各种异常现象,对地震的发生作出判断;而预报则是在准确的预测情报基础上,由政府在地震之前向公众发布地震消息,以避免灾难。简单说:“预测”是一种研究行为,“预报”则是一种政府行为。

问题在于,由于技术上没有取得突破,地震预测并不准确,而依托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7)


回复

2013-05-27

支持你的观点,听那害人精的话,真有地震了S的人会更多,写这文的所谓记者也一脑子浆糊。

2013-05-26

一个毕生研究科学的人,退休后却说出这种“虚报的结果是虚惊,漏报的结果却是人命,孰轻孰重很明显”这种缺乏科学精神的话,只能说要么他这一辈子是在科学界里“混”过来的,要么他是像钱老一样是一时糊涂脑子进水。

回复

2013-05-27

即使不能百分百确定还有地震,也应该给人们打个招呼

回复

2013-05-27

请看张庆洲《唐山大地震启示录》,唐山大地震之前早就有预报的!

2013-05-26

再说一句:不是所有问题都是政治问题。

回复

2013-05-27

网上有一本张庆洲写的《唐山大地震启示录》,看过之后,也许会改变你的看法

2013-05-27

现实是,能够对地震作出准确预告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

回复

2013-05-27

现实是,能够对地震作出准确预告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

太湖雪。旺财
回复

太湖雪。旺财

2013-05-26

只有坚持“狼要来”的故事,才能持续的进行防灾演练。所谓“警钟长鸣”。这个不单是地震问题上要坚持的,也包括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环境污染。。。等等。 因为怕“狼来了”故事重演,那干脆就不要对整个社会进行管理了。因为管理工作中的事前预防成份占了相当比重。

2013-05-22

哎,其实这个问题上政府也难…要是提前说,肯定是整个城市的恐慌,会有大规模的迁徙,会不会引起混乱?交通会不会瘫痪?……当然还是要努力提升这方面的水平,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不然时间长了,就成了狼来了的故事了

太湖雪。旺财
回复

太湖雪。旺财

2013-05-26

如果我生活在震区,ZF请随时告诉我,最近这一片大地有没又在活动? 如果我生活在震区,ZF请随时告诉我,最近有没有危险? 我有自由迁移到安全地区的权利。 ——幸好我不生活在易遭受“天谴”的地区

太湖雪。旺财
回复

太湖雪。旺财

2013-05-26

把自然问题、生命安全问题,异化成和社会“维稳”相关的政治问题,异化成科学百分百问题,正是我们的拿手好戏。

2013-05-26

再说一句:不是所有问题都是政治问题。

太湖雪。旺财
回复

太湖雪。旺财

2013-05-26

当然,唐山死那么多人,不是政治问题,是运气不好。汶川北川死那么多人,也不是政治问题,是“天谴”百姓。

2013-05-26

再说一句:不是所有问题都是政治问题。

太湖雪。旺财
回复

太湖雪。旺财

2013-05-26

听说,在科学界,概率论已经被彻底否定了,属于“缺乏科学精神”。因此,除了百分之百有把握的事情,其它都是不科学的。

2013-05-26

一个毕生研究科学的人,退休后却说出这种“虚报的结果是虚惊,漏报的结果却是人命,孰轻孰重很明显”这种缺乏科学精神的话,只能说要么他这一辈子是在科学界里“混”过来的,要么他是像钱老一样是一时糊涂脑子进水。

回复

2013-05-26

再说一句:不是所有问题都是政治问题。

回复

2013-05-26

一个毕生研究科学的人,退休后却说出这种“虚报的结果是虚惊,漏报的结果却是人命,孰轻孰重很明显”这种缺乏科学精神的话,只能说要么他这一辈子是在科学界里“混”过来的,要么他是像钱老一样是一时糊涂脑子进水。

回复

2013-05-25

大家小学没读过《狼来了》的故事吗?如果地震局一次又一次没报准,几次下来又有几个人会相信真有地震。各位说句实话,天气预报准多了吧,有人还不是不相信。地震要保障安全是靠房屋质量

回复

2013-05-24

给我打招呼,我会相信吗?.........

回复

2013-05-24

给你顶到微博里

回复

2013-05-24

没办法,不为斗米折腰的年代已经不可能复制,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有斗米的情况下,想办法为真正替老百姓做事!替良心做事。

2013-05-22

汪成民一直是个胆小、谨慎的专家,他只所以没有被国家地震局被看作另类就是如此。在这个采访里,汪成民说了一个违心的话:“1970年至1980年之间的地震预测作过统计,地震预报的虚报率占到75%。”(其实,真实的统计数据是虚报率是36%,见《唐山地震研究》地震出版社,虽然是他出的,但现在地震局是不认可的)。但汪研究员还是顶着被地震局处分的危险呼吁:“虚报的结果是虚惊,漏报的结果却是人命,孰轻孰重很明显。”“向人民打个招呼”。同情在夹缝中生存的老汪!

回复

2013-05-24

无论哪一派,关键是愿不愿意继续改革。

2013-05-23

第一代领导核心和第二、三、四代核心,不是一个阶级的。 而唐山大地震,是在第一代核心已经去世和垂危之际,给那些珍惜个人官帽高于群众生命的“维稳派”以可乘之机,并形成传统

回复

2013-05-24

即使怕引发人们恐慌,是不是应当提前做好模糊性暗示?让人们有心理准备,并将演习制度化,经常化。提前做好震区的危房摸排加固,次生灾害的预测,做好灾害时救灾物资的储备,医务技术药品的储备?其实这是一举几得,同时可以预防战争带来的应急处置措乱。有时候有些事其实不难,只是做与不做而已!也是一份责任心的体现。

回复

2013-05-24

虚报的结果是虚惊,漏报的结果却是人命,孰轻孰重

回复

2013-05-23

支持这种观点,因为预报也许可以避免一场灾难带来的损失,但是不预防终究会有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