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忆沩:马可·波罗的谎言

我对马可·波罗崇拜的程度随着我对他的谎言的识别能力的提高而增加。
■西书拾零

    《看不见的城市》拥有55座由马可·波罗叙述的城市。有人说这55座城市是55个女人,因为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女性的名字。还有人说这55座城市其实是同一座城市,或者说那55个女人其实是同一个女人。在一双阅历极为坎坷和神经异常敏感的眼睛里,同一个女人集中了55个女人的“风情”并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与那部对世界影响深远的《马可·波罗游记》不同,关于这55座城市的“真假”,没有争论的余地:这《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编造的马可·波罗的谎言。也就是说,当年的(真正的)忽必烈没有今天的读者这样幸运。他并没有机会倾听这些天花乱坠的单词和句子。
    这55座城市又被细分为11个城市系列,每一个系列包含5座城市。《看不见的城市》由这11个系列链接而成。卡尔维诺又将这“谎言”的链条分成9段,首尾两段分别包含10座城市,而中间的每一段都包含5座城市。它们就是这部作品的9个章节。每一章的前后都有一段“现实的”场面。马可·波罗与忽必烈在这些场面中形影不离。他们的谈话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又经常出现“文化冲突”,并且总是显得扑朔迷离。
    一位学者告诉我,《看不见的城市》有一个中文译本。这令我有一点奇怪。因为我一直不敢相信有人会有这种翻译的兴趣和勇气。他接着又告诉我,这中文译本无法让他产生对原作的敬意,所以它非常“失败”。这一点倒没有让我奇怪。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不可能“成功地”被翻译成汉语。因为它是“诗”,因为它里面含有太多语言的“阴谋”和思想的“陷阱”。比如马可·波罗经常会选用我们一定认识的词,而故意使用的却是这个词鲜为人知的意思。马可·波罗还经常会抛出出其不意的思想,突然将我们带到刚刚形成的思想的反面。而他真实的意图却总是躲躲闪闪,甚至无影无踪。我曾经戏称,这部作品只能在“共爷爷”或者“共太爷爷”的语言之间进行翻译。   
    它的翻译者除了必须具备精深的语言和文学功底之外,还必须具备数学和哲学的充分修养。我曾经想象过它“成功的”中文译本的“理想的”翻译者的背景:他应该会写曲高和寡的小说(或者诗歌),他应该对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狂热的兴趣,更奇怪的,他还应该演算过不少高等数学习题。我自然想到了我自己。但是,我马上就意识到了自己的两大“缺陷”。我“肯定”它不可能被翻译成中文,这应该是我的心理“缺陷”,而我的生理“缺陷”是,对原作的语言,我只有“零星”的知识。
    因此,除非“重新做人”,我自己不可能是那个“理想的”翻译者。也就是说,我不可能用中文来重复马可·波罗的谎言。我只能够在原作的“堂兄弟”们的带领下去识破马可·波罗的谎言。我对马可·波罗崇拜的程度随着我对他的谎言的识别能力的提高而增加。在我攻克下最后那一座“看不见的城市”的时候,我知道,胜利的光荣应该属于这个威尼斯商人:是他的传奇激起了许多个世纪之后的想象,而这种母语的想象又进一步挑战了与它毫无血缘关系的另外一种语言,并且最后被那种语言征服。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