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不是想当就能当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莫言在北京

2013年4月2日上午,北京现代文学馆,第二次“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论坛”开幕式,笑逐颜开的嘉宾中,库切和莫言分立铁凝和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孙芳安两边,高出别人一头的库切脸上弥漫着莫衷一是的表情。下午,73岁的库切和58岁的莫言坐到了一起,他们讨论的主题是“诺贝尔文学奖及其意义”。

责任编辑:李宏宇 朱晓佳 实习生 付必全 阎彬

库切的小说《耻》在2008年被改编为电影,图为电影剧照。《耻》最为充分地体现了库切一直在探讨的“逃避”议题。 (南方周末资料图)

“帕特里克·怀特(澳大利亚作家,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没有机会和罗曼·罗兰、海明威促膝长谈。今天库切先生和大家都热爱的莫言先生,两手紧紧握在一起,这是文坛上难得的盛事。”

听到主持人李尧的话,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夹克的库切笑了。在“第二次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论坛”两天的活动里,这是库切仅有的一次微笑,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2013年4月2日上午,北京现代文学馆,第二次“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论坛”开幕式,笑逐颜开的嘉宾中,库切和莫言分立铁凝和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孙芳安两边,高出别人一头的库切脸上弥漫着莫衷一是的表情。下午,73岁的库切和58岁的莫言坐到了一起,他们讨论的主题是“诺贝尔文学奖及其意义”。

两个新郎,一群单身汉

十年前得奖的库切已经超然于得奖,他的主题演讲直言诺贝尔文学奖“理想主义”评选标准的局限性:“至少在早些年的时候,诺贝尔奖并不是颁发给当时最伟大的作家,而是获奖作家的世界观必须和诺贝尔本人的相容。”

库切以近些年得奖的三位作家耶利内克、奈保尔和贝克特为例,表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标准已经开始松动。库切没说出的作家中,也许还会有自己的名字——他的作品显然也不符合诺贝尔文学奖“理想主义”的评奖标准。

莫言没有库切那样轻松,他依然深陷得奖后的“烦恼”:“如果自己选,我肯定不选这个(诺贝尔文学奖)话题。”

莫言细数自己与诺贝尔文学奖的纠葛:“在中国,一旦被封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你的苦日子就来了。如果你想表达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你要小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5)


回复

2013-04-18

纠个文字错误,第三段中的“库切和莫言分立铁凝和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孙芳安两边,高出别人一头的库切脸上弥漫着莫衷一是的表情”,其中“莫衷一是”这个词在这里使用不当,个人觉得,有不同意见请指正。

回复

2013-04-18

错误:库彻于1965去美国学习,1969年才拿到博士学位。

回复

2013-04-17

小黑~~在这里都能遇到~

2013-04-12

在这个时代,一个人得像头野兽一样生活,太可惜了。一个想活着的人不能生活在有光线有窗的房子里,必须生活在一个洞里,白天必须隐藏起来。他活着,就必须不留下丁点活着的痕迹。现在就得是这样。 我想看到这句话的人大底会心痛的。

 鸣一鸣
回复

鸣一鸣

2013-04-14

文学作品无论得什么奖都不重要。唯有时间才是检验作品的试金石。《红楼梦》作者没有获过诺奖,莎士比亚没有获过诺奖。

回复

2013-04-12

在这个时代,一个人得像头野兽一样生活,太可惜了。一个想活着的人不能生活在有光线有窗的房子里,必须生活在一个洞里,白天必须隐藏起来。他活着,就必须不留下丁点活着的痕迹。现在就得是这样。 我想看到这句话的人大底会心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