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论战:激辩“中国模式”

全球经济的热点问题,都在2013年4月7日-8日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被来自全世界的大人物们热烈讨论,而其中热度最高的,仍旧是中国经济。发言者中不乏“中国模式”的批评者,他们认为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背后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必须进行改变。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张明萌

 “中国社会的问题非常复杂而深刻,不是一个简单的办法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过去30年中国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技术是非常高超和务实的,但中国还需要解决未来的问题。”

全球经济的热点问题,都在2013年4月7日-8日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被来自全世界的大人物们热烈讨论,而其中热度最高的,仍旧是中国经济。

依靠“中国模式”的独特路径,过去的10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10.7%的傲人增速,GDP增长了5倍,达到2012年的近52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人均GDP则达到6100美元。

这在全球可谓风景独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女士在演讲中提到,过去五年,亚洲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2/3,而中国贡献了其中的一半。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盛赞,“在短短30年中使6亿人口摆脱了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的最伟大成就之一。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看到过去20年时间里,中国粮食生产率每年上升了2.6%,农民收入翻了15倍,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与此同时,在博鳌这个思想的集汇地,也不乏“中国模式”的批评者,他们认为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背后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必须进行改变。

一场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全方位激烈争辩,由此展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经济增长:充满火药味的辩论

六位外国学者与两位中国经济学家就此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现场火爆到主持人不得不数次强行打断嘉宾的发言。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否持续,高增长是否必要,是博鳌论坛上经济学家们争议不休的话题。

2013年4月8日早上,“中国改革议程: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分论坛上,六位外国学者与两位中国经济学家就此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现场气氛火爆到主持人不得不数次强行打断嘉宾的发言。

否认自己是乐观派而是“客观派”的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原世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还有20年保持年均增长8%的发展潜力。与其类似,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也认为中国还有10-20年年均增长7%-8%的潜力。

但伦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的作者马丁·雅克思(Martin Jacques)对此表示怀疑,“我觉得你们过于乐观了,中国是追赶型经济体,高速增长已经走到头了。”他还说,“我搞不清楚开始为什么谈8%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会面临什么问题。”

的确,当年GDP增长8%——俗称“保八”,似乎近年来已成为一个惯常的政府施政目标。据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美国财经作家龙安志 (Laurence J.Brahm)考证,“保八”最早可追溯至1998年朱镕基提出的“三个确保”,即确保当年经济增速达到8%,通货膨胀率低于3%,人民币不能贬值。此后的“胡温政府”则几乎每年都会提出8%的GDP增长目标。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如何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数字不那么重要。”龙安志认为。

库恩基金会主席、《江泽民传》的作者罗伯特·库恩的观点与龙志安相同,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不能光看GDP,还要看经济结构和GDP的组成,比如消费所占比重就比单纯的经济增长率更加重要。他强调中国要关注公平问题。

但他们的观点遭到樊纲的反驳。“我想提一个反问,如果没有8%的增长率,我们会不会对3%的增长率满意呢?”他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