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把脉】历史果真无趣吗
文史课程,如果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书读得很苦。教者如偏重知识传授,学生便流于死记硬背;教者若侧重论理说教,学生便会“呕吐反胃”。吕思勉“由古及今”的教学和考试,或许能改变上述困境,历史教师如能适当地使用“由古及今”、“由远至近”的教考方法,学生怎会无兴趣、不爱听呢?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李晓宁
历史教师如能适当地使用“由古及今”、“由远至近”的教考方法,学生怎会无兴趣、不爱听呢
小孩读到高中阶段,如果数理化的成绩不佳,教师、家长都会劝他转向文科。这样的转向通常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所以书读得很苦。其实,文史课程也可以学得很有趣。民国年间(1932年),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拟的国文考卷,有“对对子”的题目,有一题出句为“孙行者”,要学生拟“对子”作答。所拟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有答“祖冲之”、有答“王献之”,陈寅恪认为答得最好的是“胡适之”。这样的考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国文的综合素质。“对对子”的考题,在当时可谓别出心裁,也引起不小的争议,有大加赞誉的,也有与之商榷的。其实,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就在其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即便是教学考试,也有不同于常人的思路,背后则是其独特的教学理念,且能让学生学得有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