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函照登(20130404)

贵报在2013年3月21日副刊E23版发表周国平的文章:《想念——我生活中的邓正来》。其中有一段话,涉及我和我的儿子。它既不是事实,也隐含了对我们的污蔑。为此,郑重致函贵报:请将此信——一个当事人的话,予以刊登,纠正错误,以示公正。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付必全

贵报在2013年3月21日副刊E23版发表周国平的文章:《想念——我生活中的邓正来》。其中有一段话,涉及我和我的儿子。它既不是事实,也隐含了对我们的污蔑。为此,郑重致函贵报:请将此信——一个当事人的话,予以刊登,纠正错误,以示公正。

周国平写道:

“……有一年,某台湾名人大陆行,媒体上沸沸扬扬,北大、清华也为其摇旗鸣锣,他鄙夷地说:此人是一个小人,只会弄一些小考据。得知一个朋友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7)


回复

2013-04-09

谁是谁非,旁人实难分辨。

lwtz
回复

lwtz

2013-04-08

所谈之事或许确有是非,当事者自明

回复

2013-04-08

言之有理 我初中、高中的时候喜欢周先生的书, 安静、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 但他如此对一个已逝之人,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 书中的淡然,所谓哲学家的气质,荡然无存

2013-04-07

我想子尤的文章是触动了一位父亲的痛, 而周先生的强烈反弹触动了一位母亲的痛。 而这种痛,无可安慰。 不是彼此,只能想象对方的感受。说虚伪, 说炒作,都太沉重。 也许,彼此安慰,胜过彼此怨恨。不是 宽容,是理解,是试着感受对方的感受。 "We come to this world not to see through each other, but to see each other through".

回复

2013-04-08

名人是有他们的圈子的,总以为他们自己是崇高的,别人都是比他们不如。他们的骨子里多着的是傲慢。 所谓的情怀,我觉得还是要照顾普通人的感受。当然,有时的下笔不慎,或许不是他或她的本意,有时是一时的意气。

回复

2013-04-08

这么乱,相信谁涅?

回复

2013-04-07

各种现象都不如对逝者的尊重更能澄清一切。不用追究任何人和事了…

回复

2013-04-07

我想子尤的文章是触动了一位父亲的痛, 而周先生的强烈反弹触动了一位母亲的痛。 而这种痛,无可安慰。 不是彼此,只能想象对方的感受。说虚伪, 说炒作,都太沉重。 也许,彼此安慰,胜过彼此怨恨。不是 宽容,是理解,是试着感受对方的感受。 "We come to this world not to see through each other, but to see each other thr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