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伙伴”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刚刚结束的出访中,细心的人会发现,媒体对每一段双边关系的报道似乎都充满玄机:2013年3月22日,在莫斯科,中方强调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24日,中国与坦桑尼亚决定构建和发展“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随后中国与南非的联合公报中,双方高度评价了建交十五年来两国从“伙伴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跨越式发展历程。各种“伙伴”关系的描述背后存在着何种内涵?

责任编辑:张哲 实习生 陈建宇

数据来源:周淇隽据外交部新华社网站信息收录整理。 (何籽/图)

想做“伙伴”不容易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刚刚结束的出访中,细心的人会发现,媒体对每一段双边关系的报道似乎都充满玄机:

2013年3月22日,在莫斯科,中方强调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24日,中国与坦桑尼亚决定构建和发展“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随后中国与南非的联合公报中,双方高度评价了建交十五年来两国从“伙伴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各种“伙伴”关系的描述背后存在着何种内涵?

据笔者检索统计,中国目前的172个建交国家中,有53个国家与中国确立了正式的“伙伴关系”。

由于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外交体系中没有更高于“伙伴关系”的双边关系。那么不论“伙伴”之前的形容词是什么,只要有“伙伴”两字,就意味着双方已经达到一定的信任度,并且在重大问题上没有根本分歧。

而伙伴关系之外的119个建交国家,即便是有各种“合作关系”(Cooperative Relation),甚至在中文看起来与“伙伴”(Partnership)没什么大的差别,但实际上则意味着这些双边关系各有“硬伤”,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