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生死线上90天——中国光伏上演拯救“大兵瑞恩”》获奖感言

2012年9月的一个傍晚,无锡刚下过一场大雨,雨后的尚德工厂四周安安静静,我一个人在湿漉漉的路边散步。此行并没有重要的采访任务,来这里只是想过来看看,就是觉得,该过来看看了。

两年后再次站在尚德的总部大楼前,心绪有些翻腾。眼前的这栋大楼,跟它当初建造时一样,依旧是那样的时尚、高大,散发者设计者的灵光,时间并没有磨损它外表的华丽,大雨冲刷过后,它反而在其它建筑中显得更宏伟了。

此刻,一种时光变迁的强烈感慨突然从心底升起——大楼主人的境遇,两年前后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8月份,施正荣已宣布辞任尚德CEO,我感到尚德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一些事情,但没有人知道,将会是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将对这家中国新能源史上最重要的公司意味着什么——这或许可以称之为记者的直觉,过去的经验告诉我,重大的报道往往都是跟着这种直觉走到最后的结果。在此之前,我已经对这家可能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一笔的公司观察了三年了。

在无锡的一周时间证实了那朦胧的直觉。我发现尚德的状况远没有外界认为的那么良好,确切的说,他已经临近生死边缘。在企业家、股东和地方政府这三个“家长”博弈中,这个躺在病床上的明星公司已奄奄一息,病房外,三个家长正为如何筹集“医药费”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痛苦万分,都只盼望着这病人能自己好起来,三方的困境将自动解除。

这是一周的采访后我脑海里出现的画面,这成为了后来报道的主体内容。

文章出来后的轩然大波多少有些在我意料之外,也有批评者说文章没有一个实名的信息源,这的确是这篇文章的瑕疵所在。但对当时那些冒着巨大风险跟我见面的人,既然已经对对方做出匿名的承诺,便不会失信。因此,对文章信息源的批评,也坦然接受。

后来,一些熟悉尚德的人跟我说在文章里读出了些悲悯和感叹的味道,的确如此,作为一篇公司报道,当时出于文章整体性的考虑,没有加入太多企业家个人和人性的内容,而恰恰,后者才是我最关心的。

可以说,施正荣的确是中国商业界对我触动最大的企业家之一。这也是那个雨后的傍晚我站在尚德总部前,心绪翻腾的原因,别人看见的是大楼,我看见的是人性。

“光伏教父”杨怀进曾把尚德所在的太阳能产业的轨迹比作烟花,烟花绽放时的确绚烂,但接下来却是无尽的黑暗。这与人性相似,最绚烂的成功与快感对面,往往是最深刻的压抑和痛楚,这些都与幸福无关,与人类的空虚和恐惧有关。

一位长辈说,人类一开始总是想要很多很多的钱,后来又想要很多很多的名,这些都得到之后,人类却发现,心中的空虚与恐惧丝毫没有减少,这时他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了,他在这个世界里迷失了。

痛苦与挣扎,都证明我们还只是个小孩。

网络编辑:思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