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茶座】冒充“钦差大臣”诈骗根源何在
近日,国务院研究室发文否认了“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赵锡永”的身份,并要求相关部门“制止并揭露”他的诈骗行为。但奇怪的是,相关部门均表示尚未报警,接待单位也表示没有遭受损失。赵锡永案,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领导考察”运作机制的机会。地方政府对中央“钦差大臣”,是否已经失去了质疑的能力?中央相关机构的内部科室设置和人员组成,是否应该更加开放透明?
责任编辑:史哲 戴志勇 蔡军剑
2012年11月 日,云南省昆明市,“收获金秋”投资昆明年会举行签约仪式。“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赵锡永司长”发言。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赵锡永”这几年非常忙,在各地考察、作报告,还被部分地方政府聘为顾问。近日,国务院研究室发文否认了赵锡永的身份,并要求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制止并揭露”他的诈骗行为。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
一,“赵司长现象”其实并不反常。只要官本位的气候和土壤不变,这样的故事今后还会再有,也许情节会更加离奇有趣和匪夷所思。不信大家拭目以待。 二,和那些曾经出现过的货真价实招摇撞骗的官场骗子不一样,“赵司长”在长达四、五年的时间里不辞辛苦风尘仆仆鞍马劳顿的调研和指导工作的活动中,不图享受,不骗色骗钱,“低调、有学问、有路子、还不捞钱”。“他对汽车行业发展情况如数家珍,对国务院的政策了如指掌,能为地方政府拉来投资项目,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建议。他行为低调,讲话风趣”。“他给官员们开的讲座,让他们醍醐灌顶”。南方某省经济开发区的官员认为赵某在一个汽车项目的引进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像这样懂学术的大官很少见”。 读了这些来自基层的正面评价你会感觉到,如果不是其假冒的身份被曝光,赵某这样务实低调有能力有见解能干事也干成了事的“领导”,正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所需要和欢迎的。遗憾的是,赵某不是一个真官,只是一个假官。其实,看一看中国眼下的官场生态,令人汗颜的应该不是赵某这样的假官,而是那些崇拜权力滥用权力、吃公家饭谋私人利、嘴上讲主义心里想生意、忽悠百姓迎合上意、养尊处优尸位素餐的真官。 三,实现中国梦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眼下劣币驱逐良币的人才逆向淘汰的情形随处可见。现行用人制度的壁垒把许多有理想有当担有才华的优秀人才隔离或者排斥在体制之外。怎样提供制度保障,创造条件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社会各类优秀人才提供报国有门为民谋利的舞台与机会,应该成为重启改革的议题。 五,赵某用假冒的身份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假冒身份是要承担责任的。社会在关注究竟应该如何追究的同时,值得思考的是,既然地方政府和企业有需求,可不可以让此类人物有一个不必假冒的身份去做点有益的事? 童晓谷 201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