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信仰的文学

在肉体上,木心属于这个时代。在精神上,他却属于一个消逝了的时代。当他选择与卞之琳、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生活在一个时代时,他也选择了自我隔绝。这种自我隔绝造就了一位超凡绝尘的世外高人,但代价也是有的。他的过于讲究的文字对他的写作形成妨碍,而他并不觉得,这无疑是代价之一,且是其中较小的代价。

责任编辑:刘小磊

读木心的东西,我常常为他的审美直觉和连珠妙语而击节,但有时也为这些妙语缺乏一个较坚实的学术基础而叹息。

继叶嘉莹的听课笔记将我们领进顾随先生六十年前的课堂之后,由陈丹青整理的听课笔记(《1989-1994文学回忆录》)也出版了,这使我们可以从容领略另一位良师的风采。

梁文道在序言里称木心为局外人,这不是一个称呼,而是一种恰当的分类。非但如此,这还是一个局外人对着一群局外人讲文学课的事。这群局外人是与文学并无直接关系的人,主要是画家。讲课时间是在二十年前,地点是在异国他乡的纽约,与局外人们的故乡隔着半个地球。这一纯属私人性质的事件经过陈丹青的力荐,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文学传奇之一。

《文学回忆录》木心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1月。 (南方周末资料图)

笔记记了五本,印成书后,依然有厚厚的两大本。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通篇大言断语,经常一言以蔽之。笔记对口头演讲的过滤固然促成了这个特点,但它未尝不是木心自己风格的体现。对于当代中国人,所谓的大言欺世不是什么成语,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现实,但木心的大言并不欺世,相反,却能使人回到那种古老的“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的感觉。炎炎,按照成玄英的解释,猛烈也。

“老子精炼奥妙,庄子汪洋恣肆,孟子庄严雄辩,墨子质朴生动,韩非子犀利明畅,荀子严密透辟,孔子圆融周到……他们的用字,用比喻,都成专利,别人冒充不得。

“浪漫主义太滥情,现实主义不重灵性,自然主义太重细节”,“象征主义以为现实世界后面,隐藏着理念世界……但象征主义实践这些理念时,一举一动都要象征,多么小家子气。”

在很多专家为一块邮票大小的地方忙碌一辈子的今天,琐碎的小言才是主流。因此,如此猛烈的大言既令人耳目一新,又显得不合时宜。也许正因为其猛烈,我们从中也能发现不少错误或问题。灼见之中有错误和谬见,这本是私人性质的文学史无法避免的,本书自然也不例外。这一点我们不必讳言,因为这些错误或问题无损于它独特的光芒和价值。

“希腊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9)


回复

2014-08-03

买了本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号,这篇写得还不错。不纯是褒,指出一些问题,作为粉丝读者看来,倒也觉得中肯,也不损对先生的崇敬与喜爱。

回复

2014-05-18

现在学术都是你争我夺,这就是先生退开的原因。评价伟大的人物,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个致命的问题。

回复

2014-05-18

现在学术都是你争我夺,这就是先生退开的原因。评价伟大的人物,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个致命的问题。

2013-03-17

本文作者有炫学之嫌,多出指摘木心的失误,处处用“学术”的视角考量别人,表面上还显得忒宽容。譬如:1,读木心的东西,我常常为他的审美直觉和连珠妙语而击节,但有时也为这些妙语缺乏一个较坚实的学术基础而叹息。爱拿学术说事;2,这段话十分精彩,真希望有一个拍案而起的吴承恩,真希望《西游记》就是这样诞生的。木心可能只是出于文人的浪漫想象说出此话,并不想做高深的学术探究,又是一处苛责;3,他视文学为信仰,且是惟一的、可以覆盖一切的信仰,一旦碰上真正的信仰,反倒觉得无法理解了。木心用文学的眼光读典籍,而不是站在一个信徒的角度,况且每个人都眼光的视角不同,作者又苛责其没有看到《圣经》叙事之美,如果按作者的想法,把圣经从各个角度都研究一遍,恐怕要花上几辈子的时间吧? 作者最后一句话蛮感动我的:一个局外人对着一群局外人讲文学课,这样的事在今天还会发生吗?所谓局外,只是放下了学者的架子、偏见变回一个平常人而已。所谓学术,“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情。”

回复

2013-03-24

想买但不知如何购?

回复

2013-03-24

没读过,无法评判。

回复

2013-03-22

不失其所者久''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至老的人'

回复

2013-03-20

很是怀疑这些批评家看过几次被他们批评的作品,又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去读这些作品。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我从高中时开始看,第一次满足于情节,第二次读出了爱情,第三次读出了友情,第四次读出了一种莫名的虚空感。从第六遍开始仔细阅读一些以前被我忽略的小细节,从第八遍开始对作品吹毛求疵。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每读一遍都有新的体会,这些新的体会和之前的体会交织在一起,很是享受。现在已经看了十二遍。建议这些批评家在评价一部作品时,能像我这个非文学专业的屌丝一样,读了十二遍之后再下结论。

回复

2013-03-19

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一些文学作品经过历史沉淀而流传千古,一些溢美歌功颂德的应时之作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要利用文学、文字、文人来文过饰非、歪曲事实、伪造历史为自己树碑立传企图能达到万年不灭的目标。一些文人顺应统治者的企图而为,以此从统治者手中换来名爵和种种好处。这便是“犬儒”流行的根本原因。我们经过了那样的时代,肚皮快饿穿时候还要唱“XX主义好”口里虽然唱着,心里想的却是“好个屁”。难道那样的作品不是犬儒的写照吗?

回复

2013-03-19

但既然是神聊,漂浮一些也无所为了.

回复

2013-03-19

不知道"作者: 朱也旷 是什么人,但觉得他是中肯的.

回复

2013-03-19

选择谁都无妨,但建议别与汉奸周作人为伍。

回复

2013-03-18

没读过,无法评判。

回复

2013-03-18

找到自己。。。

回复

2013-03-17

说得好——作为信仰的文学。信仰,无须证实;无须去考证其对与错。信仰,是人类的信和仰望。能够被证实的“实际”是残缺的。“人,即残缺”——肉体的残缺、精神的残缺、灵魂的残缺、思想的残缺...信仰即是对这残缺的补救,是从实际出发而超越实际的诚实。有谁在考证女娲补天的有无和对错?

回复

2013-03-17

本文作者有炫学之嫌,多出指摘木心的失误,处处用“学术”的视角考量别人,表面上还显得忒宽容。譬如:1,读木心的东西,我常常为他的审美直觉和连珠妙语而击节,但有时也为这些妙语缺乏一个较坚实的学术基础而叹息。爱拿学术说事;2,这段话十分精彩,真希望有一个拍案而起的吴承恩,真希望《西游记》就是这样诞生的。木心可能只是出于文人的浪漫想象说出此话,并不想做高深的学术探究,又是一处苛责;3,他视文学为信仰,且是惟一的、可以覆盖一切的信仰,一旦碰上真正的信仰,反倒觉得无法理解了。木心用文学的眼光读典籍,而不是站在一个信徒的角度,况且每个人都眼光的视角不同,作者又苛责其没有看到《圣经》叙事之美,如果按作者的想法,把圣经从各个角度都研究一遍,恐怕要花上几辈子的时间吧? 作者最后一句话蛮感动我的:一个局外人对着一群局外人讲文学课,这样的事在今天还会发生吗?所谓局外,只是放下了学者的架子、偏见变回一个平常人而已。所谓学术,“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情。”

回复

2013-03-17

对于文学,我完全是外行。但我的经验让我一步一步思考到人,将人视为某种尺度,而在一些文学中或一些文学知识分子那里,我确实找到一些我想要的东西。即使如此,我对人的关心也很局限在一方面。例如我更在乎把文学作为一个血肉之躯的组成的鲜活真实人,他的视角;而不是作为职业饭碗,形成某种与肉体并存的知识体系,这种二元结构。在我看来,前者才是玩真的,正确、错误,都是真的;后者多少太多正确了。我也感兴趣,作为科学人,他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他的经历和处境,他的创造和视角等等

回复

2013-03-16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豆瓣的经典短篇阅读小组,有人发上来“最后一课”,一读之下,难以忘怀。如此简单而又笃定,他的独特不是与众人不同,而是好像众人不在。我不觉得自己懂得多清楚,但是我被那些发光的观点和文字、那背后深不可见的一个人的一生所吸引折服。书还没上市就开始缠着爸爸预定,未果,还是过年时堂哥答应帮我买的。两个礼拜来断断续续地读,读得很好。尤其喜欢希腊神话那一讲。不过在讲到儒道墨、中国文化的时候,着实让我郁闷。

回复

2013-03-16

好文章

回复

2013-03-15

木心的文字,朴实而充满哲思,每每读完,心中暗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