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论】“给了你一丝光亮,可我们还是怕触电” 戏剧·传统·林兆华戏剧邀请展

艺术创作口号提不得,艺术家创造思维五花八门,我行我素,我们不习惯艺术的自由、自由的艺术,你举得高我比你举得更高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政策宽松,给了你一丝光亮,我们还是怕触电,可悲,可叹。

责任编辑:李宏宇 袁蕾 朱晓佳 实习生 阎彬 周鑫 付必全

2012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作品之一《建筑大师》。 (林兆华戏剧工作室 供图)

别拿为现实服务吓唬人

在第三届邀请展的发布会上,我抽风宣布解散工作室,以后不做世界邀请展,这是国家该做的事。工作室做了3年的功夫,到处筹钱才实现,皮娜·鲍什,彼得·布鲁克,这是真正的大师。

这次又请了裴艳玲先生,人才短缺,梅兰芳、马连良、麒麟童、陈砚秋等等这样的大师空前也可能绝后啦。

以我外行的短见,裴艳玲、张火丁是当今梨园的角儿,科班还出了一些角儿,今日集体主义的学院争上电视的不少,舞台上的角儿是要吃偏食的,大锅饭是不行的,绝活儿不是多数人能拿下的,天赋、师傅、吃苦,中国戏曲的绝活儿太了不起啦,是世界戏剧望尘莫及的。少谈些戏曲改革,多演传统戏码,新腔可创老调不要改,程式最好不动,别拿为现实服务吓唬人,什么下厂、下乡为工农兵,以示我们的文艺为无产阶级大众的,角儿就是殿堂的艺术,在打麦场马派、梅派出不来,现在的科技发达,歌唱家、戏曲演员都戴小扩音器,余派、杨派、马派听着都一个味儿。

真不明白这些理论家们

“唯有北京人艺有自己的风格。”

“唯有北京人艺有自己的传统。”

这是学者、专家们讴歌人艺的咏叹调,中国戏剧的耻辱。

这么一个大国就那么一个有传统的剧院,还有脸宣扬,真不明白这些理论家们安的什么心。

“深厚的生活基础,鲜明的人物性格,京味的语言特色”,这叫传统,这叫风格?有见识的戏剧家吃了什么迷魂药了,什么巴掌挡住你的双眼,这是一般,特殊才是个性。

人艺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焦先生的中国学派,曹禺没脱离奥尼尔、易卜生,焦菊隐先生寻求戏曲美学装扮舞台。剧院的风格是导演艺术家塑造的,剧作家的剧本是创作材料。

创作不能从意识形态出发,多年来习惯了主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