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目反思(一)】语文,从政治与科学的夹缝中脱身

如果政治是语文教学中文学性的一个压迫者的话,科学是另一个。科学追求必然性。历史学与文学则是展示和想象人的可能性。只靠科学知识,是不能胜任社会舞台上的角色扮演的。物理学的问题有唯一解,语言本身蕴藏着对某一问话的若干个绝妙的回应。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刘格花

编者按

教育改革的好坏,直接关涉个体生命的长成,关涉国之元气的培植。大学的通识教育自然重要,但更根本的是中学教育。中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语文考试能否重新以作文为中心?如何开发学生的思维,而非将数学结结实实地捆绑在考试工具箱中?是否需要减弱乃至废除英语必修课?能否增设文理兼顾的科技史课程?应该设置提高学生生活技艺的家政课程吗?现行科目和一切以高考为取向的教法,有诸多需要反思之处。南方周末从本期起,将分五期刊发北京大学郑也夫教授的系列文章,作为一家之言,供读者思考。

当政治化已经内化到语文教师的心中时,政策变了,教材改了,也仍然难以扭转语文课思想政治化的特征。

语文在重要性上应该排在诸科目之首。首先,因为语文的能力与绝大多数公民的工作、生活关系最密切。其次,从筛选人才的维度看,如果考试设计合理,语文考核的是能力,而非死记硬背。历史、地理,在考出能力上难度要比语文大得多。不幸这一最重要的科目也是问题最多的科目。

毫无疑问,政治渗透到古今中外的一切教育中。就社会形态而言,中国没有独立于政治力量的宗教、法律和民间社团;就教育机构而言,当代中国民办教育严重缺乏,故今日中国教育尤其无力抵御政治力量的进入。政治渗透到教育中是全方位的,就具体课程而言,最突出的体现是这里不拟讨论的政治课的设置。在其他课程中,政治渗透最深的应该是历史课程。胡适说:历史从来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解释历史与控制现实密切相关,因而政治渗透到历史课程中容易理解,政治渗入语文教学,意味着政治对教育更全面、更深入的干预。无论就教育整体,还是语文教学本身,都值得做出特殊的思考。

如果批评我们语文课程的政治化是西方人,想来大家不会惊奇,问题是在我们效仿苏联老大哥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受到了老大哥的批评:

1953年苏联专家普希金在评议中国小学语文课本中《红领巾》一课的观摩教学时,尖锐地批评了语言和文学因素过少而思想政治教育过多的倾向。他认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4)


回复

2013-06-07

政治化的,工业化的语文。

 鸣一鸣
回复

鸣一鸣

2013-05-07

政治是无孔不入的。当下的语文教育培养不了作家,诗人。实践中许多作家也不是中文糸,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如莫言,余华,乃至王蒙。

回复

2013-03-30

回复

2013-03-04

作为一个很喜欢语文课的学生,我想说的是,语文的学习时间已经被数理化英抢走了一半以上,无论是国文还是外国文学,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同时更希望语文可以回归本真,不要成为一种工具,而成为一种精神。

回复

2013-03-04

其实我们更应该考虑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系统等温题。我们的教育好像是在考试,不是在教育,教与育之间我们真的很不明白,因为我们的考试真的教不出所谓创新型学生,特别是地方学校(乡镇)谈起素质教育都没脸,我所在学校就是一个很不理想的学校,举人不避“小”。其实我们中国的领导特别是地方领导喜欢说一套做一套,执行力极差。所以说科教兴国首先是用人制度的完善。

回复

2013-03-04

现在本人在中学任语文老师,对教学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体验。在教学之余,积三年之功写了一部反映西南某偏远农村中学的教学日记,所写内容时间跨度为一年,约21万字。一名普通老师,要正规发表作品相对较难。真心希望有热心的社会人士、出版者及同行,能给我以协助,争取能把作品发表,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中学老师的生存状态,这对中国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以及家长的家庭教育等不无启发意义:真实的力量胜过多少理论文章! 有热心的师长、朋友,请发邮件至shurenhuang@126.com 希望您的出现,将是我幸福的骄傲!我也希望我的努力,能对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尽一个人微薄的努力。集子的名字,我想命名为《那个童年》、《无知集》或《一粟集》。

回复

2013-03-04

教育无时无刻不在疯狂地嗜血。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不作为的人大代表关进人民大会堂一年不让回家,进行封闭式议政。--很赞成这句话,把这些代表们关一年,也许有可能提出好的议案,让教育不再那么疯狂。

2013-03-03

精彩摘录:“政治和科学对语文的强奸,把语文搞得不伦不类。应试教育早已使教师沦为了文化的妓女。学校成了儿童的集中营。从学区房到择校生,再到校中校,封闭式管理,掐断学生所有的消费,教育无时无刻不在疯狂地嗜血。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不作为的人大代表关进人民大会堂一年不让回家,进行封闭式议政。”

回复

2013-03-04

政治和科学并不是语文身上的镣铐,没有人规定学习语文必须谈政治谈科学,看看现在的课本主题宽泛的很。写作文以政治科学甚至哲学为主题应该说写起来还算稍微方便一点,起一个偏的题目下笔更难。外国学校作文也是政治科学等占了不小的比例,而且对“政治正确”的敏感度比我们还要高的多。

回复

2013-03-04

现在的语文教学应该归为“有为”之教,甚至有些神人还开发出了作文模板,只要依计而行便可所向披靡,但效果又怎样呢?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是目标设定的太高,简直像登珠峰,没有任何教师能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还不如改爬香山虽然也不省力但费点劲大部分人还能上的去。

2013-03-03

由文章观点可见,作者是个关心语文,却又不懂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外围旁观者。谈到叶圣陶的《国文百八课》及系统序列探索时,作者说:“将科学引入语文教育,是希望靠着将语文教材改革成科学一样清晰、规律、有序、系统化、线性化,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今天看来,这一尝试收益小,损失大。深层的原因在于,科学和语文是截然不同的智力系统。企图以前者统摄后者,是对二者不同属性的无知,是对后者的扭曲。”固然文学创作不是靠教出来,语文功底也是要靠自我长期积累的,但在学生有限的在校学习期,谈学习效率是必须的,你觉得单靠对一篇篇无序排列文章的“人文感悟”,学生语文能力会提高吗?语文的“有为”之教与“无为”之教有天壤之别!上世纪80、90年代,语文教育界曾展开过几次“人文性”PK“工具性”的大讨论,有人又拿叶圣陶的科学探索说事~问题在于谁说序列化的科学探索就意味抛弃“人文性”?命题首先将“两性”对立!敢问在具有较高公信力报刊上发表此番论断的作者有否看过《国文百八课》?顺便再推荐您看叶圣陶主编的《文心》、《开明国文讲义》等系列语文教材~对于无知的无知是很可怕的,对于无知的无知的宣扬是尤为可怕,且极其危险的!

回复

2013-03-03

语文是什么?难道只是老师们一点点教出来的么?语文是自己用心去感悟的,它是生活是情感。

回复

2013-03-03

“政治的强干预尤其是现当代的事情”——这话让科举何以堪,让《四库全书》何以堪?

回复

2013-03-03

精彩摘录:“政治和科学对语文的强奸,把语文搞得不伦不类。应试教育早已使教师沦为了文化的妓女。学校成了儿童的集中营。从学区房到择校生,再到校中校,封闭式管理,掐断学生所有的消费,教育无时无刻不在疯狂地嗜血。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不作为的人大代表关进人民大会堂一年不让回家,进行封闭式议政。”

回复

2013-03-03

科学与文学几乎处于人类智慧之轴的两级,以前者统摄后者,是对后者的

回复

2013-03-03

没有分清语文教育和语言作用的关系

回复

2013-03-03

政治和科学对语文的强奸,把语文搞得不伦不类。应试教育早已使教师沦为了文化的妓女。学校成了儿童的集中营。从学区房到择校生,再到校中校,封闭式管理,掐断学生所有的消费,教育无时无刻不在疯狂地嗜血。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不作为的人大代表关进人民大会堂一年不让回家,进行封闭式议政。

回复

2013-03-03

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它起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世间万物,不能样样事物都硬要往上帖标签。

回复

2013-03-03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坦白说,我对语文教育也存在诸多不满和困惑,“内忧外患”冷暖自知,或许有一天我会逃离这个令我生命萎缩的牢笼吧,不是因为语文教育本身,而是这一学科其他诸多不可控人为因素。但作为局内人,客观地看,它在改进,肯定比以前好,很多有想法的老师都在绞尽脑汁地努力“有为”,在高考指挥棒和自主招生中,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探寻一条戴着镣铐跳舞的“中庸”之道。

回复

2013-03-03

作者说语文科学化探索“收益小,损失大”,我想这是由于作者对我国语文教育教学发展情况不了解导致的片面论断。实则,恰恰相反,正因为没有继承、发扬、挖掘这种有益探索,喜欢一味跟着西方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或出于种种考虑一味浮躁创新,才导致探索、收益的断裂和失效。 大家向来喜欢对语文教育评头论足,不管懂不懂语文都要“围观”,更有甚者“到此一游”“踩两脚”。围城外的人大多对语文教育存在不满,举来举去也还是类似“雪融化后是什么?是春天。错,是水。”之类,或让大人也答不出的稀奇古怪的字谜、成语的例子。那是用了十几、二十年的例子,至今仍被例举,客观地说,可能确实存在个别现象,但只是个例,绝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不能以一概全就断言语文教育扼杀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天性,这种放大个案的集体式宣泄和不满是不客观、公正的。包括叶开的《对抗语文》,在题目、价值导向上也都值得商榷。 关于语文课不要上成政治课一事已经是老话题,如今的一线语文老师也早已达成共识;关于科学化提效的语文教学探索,全国正在努力进行,很高兴内行们已意识到语文“科学化”的重要性(当然是具语文特色的别于数理化的科学,与人文性不对立),切实有效的探索“on the road”!

回复

2013-03-03

由文章观点可见,作者是个关心语文,却又不懂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外围旁观者。谈到叶圣陶的《国文百八课》及系统序列探索时,作者说:“将科学引入语文教育,是希望靠着将语文教材改革成科学一样清晰、规律、有序、系统化、线性化,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今天看来,这一尝试收益小,损失大。深层的原因在于,科学和语文是截然不同的智力系统。企图以前者统摄后者,是对二者不同属性的无知,是对后者的扭曲。”固然文学创作不是靠教出来,语文功底也是要靠自我长期积累的,但在学生有限的在校学习期,谈学习效率是必须的,你觉得单靠对一篇篇无序排列文章的“人文感悟”,学生语文能力会提高吗?语文的“有为”之教与“无为”之教有天壤之别!上世纪80、90年代,语文教育界曾展开过几次“人文性”PK“工具性”的大讨论,有人又拿叶圣陶的科学探索说事~问题在于谁说序列化的科学探索就意味抛弃“人文性”?命题首先将“两性”对立!敢问在具有较高公信力报刊上发表此番论断的作者有否看过《国文百八课》?顺便再推荐您看叶圣陶主编的《文心》、《开明国文讲义》等系列语文教材~对于无知的无知是很可怕的,对于无知的无知的宣扬是尤为可怕,且极其危险的!

回复

2013-03-03

我坚决反对语文教学以作文为中心,这原因很简单,因为教学生写作文没有成功的先例。问问那些写手们他们之所以能写东西是不是要归功于老师教的好。想反驳我的观点也很简单,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就行,比如某语文老师带一个普通班,学了几年后很多学生都写的有些模样了,不那么虚假勉强。事实是,千辛万苦练了十几年绝大多数人还是不行,看看学生写的高考作文,有几篇能读的下去?不光我们,外国人也是一样,美国中学生写的文绝大部分也可笑的很,和我们一样也是挤牙膏似的困难重重。作文不是能够学出来的东西,能写文章的人是极少数,包括中学里的语文老师,让他写一篇高考作文试试,能写出点意思的恐怕很少。教人认字读书问题不大,写个微博发个短信也还可以,但文章是没法学的,尤其是散文评论那需要才情需要文思,怎么个教法?高考作文的要求说穿了就是要学生写的有才情,而这种要求显然是极不明智的,是一种蛮不讲理的要求,因此也就怪不得大家写不好。拿打台球来比喻,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打两杆也能进球,但要打出满分来那你就非得有丁俊晖的天分不可,光靠练是练不出来的。别说普通人了,就是作家写一篇文也没那么容易,毕淑敏就感叹说散文哪有那么多,可是现在的老师要求一个星期就要交一篇散文,谁受的了?只能假大空胡乱拼凑挤牙膏。那么多年过去了,费了那么大的劲,什么效果也没收到,有句话叫“不到黄河不死心”,而黄河早八辈子就到了还是不死心,还瞎琢磨呢,看能琢磨出什么名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