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看见很重要,没看见也很重要

我不太愿意用很文艺的方式,或者很情怀的方式描述新闻,新闻是一个很简单也明晰的东西。关系到公众知情权、公众利益的事是新闻。报道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能让我们认识到一个问题或揭示一个问题。我一直强调做采访最好有人物、有个案,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

责任编辑:袁蕾 朱晓佳 实习生 阎彬

凤凰卫视记者、主持人闾丘露薇。(南方周末资料图)

用现在的标准,华莱士很不专业

南方周末:你在微博上贴出《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哪些问题让你非说不可?

闾丘露薇:我看到很多关于柴静怎么做新闻记者、怎么采访的谈论,看到有那么多人认同这样的新闻操作理念,尤其认同的人很多是同行,还有更多是教新闻的,这让我觉得着急。

《看见》这个栏目,官网上写的是一个专题栏目,柴静在官网上注明的身份是主持人。栏目关注人,我觉得没什么。但如果柴静把自己当成新闻记者,把《看见》当成一个主流新闻栏目,就应该讨论。我是在谈论怎么做新闻。

我不太愿意用很文艺的方式,或者很情怀的方式描述新闻,新闻是一个很简单也明晰的东西。关系到公众知情权、公众利益的事是新闻。报道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能让我们认识到一个问题或揭示一个问题。我一直强调做采访最好有人物、有个案,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

南方周末:新闻和非新闻怎么区别?

闾丘露薇:我做《走读大中华》,别人就不喜欢看,说像新闻栏目。大家期待这种节目是要有冲突、有情感的,画面上要很吸引人,但我全把它砍掉了。

我不太希望混淆专题节目和新闻,最主要的原因是,节目是有引导性的,它会想办法控制,在剪辑或者节奏的时候,它会尝试带动你的情绪。我经常剪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1)


回复

2013-03-16

一嫉妒的发癫了的老怨妇的驴屁

回复

2013-03-13

虽然也不喜欢柴静,但是发现很多人借砍柴发泄对所在媒体的不满,这样很没意思。

回复

2013-03-13

“看到有那么多人认同这样的新闻操作理念,这让我觉得着急。”意思好像是“看到一个体制内的女记者这么受欢迎,而我堂堂在枪林弹雨洗刷过的凤凰一姐却不能像当年的吴小莉一样握住总理的手,这合理么?”

回复

2013-03-08

没有绝对的对错,毕竟传播学就那么几十年的发展,柴静的受关注本身就是变化和丰富的一个过程,过渡的苛刻,闾丘露薇就成了让人烦的老巫婆形象了。

回复

2013-03-06

新闻?联想一下新闻产生的时代背景,新闻发展的时代背景,再看一下现在的背景格局,特别是在中国,然后再去讨论新闻未来的走向,OK?

回复

2013-03-05

新闻的职责不就是把看不见变成看得见..

回复

2013-03-05

新闻为什么就不需要考虑“吸不吸引人”啊,如果新闻没有了观众,没有了交流的群体,那么新闻的价值又在哪里呢?一部好的纪录片照样可以控制好节奏而不带倾向性啊?

回复

2013-03-05

新闻应该怎样报道,是客观还是主观的?这需要看是在什么样的媒体。不同的舞台,需要不同的演员。柴静选择非理性的方式,这八成是为了引起更多的关注,也可能是避免反方势力的攻击。这从新闻角度来说确实是不太适合的,不过该栏目并非《新闻联播》,而她能长久持续的保持如此风格,说明她所从事的其实是“信息加工”工作,也就是为了她的受众群,选择适合其口味的信息。所以,我们不该因为她的栏目有“新闻”二字,就认为其必定应该是专业的“新闻”,它很可能并不是新闻,而是对新闻的一种消费~

回复

2013-03-04

那张照片不是闾丘露薇吧?

回复

2013-03-04

无论什么东西,上升到"主义"就脱离了创新与进化,走向"独裁",新闻不是我们这些观众看你们自说自话的,观众需要给予及时反馈。柴静是更为勇敢表达的新闻人!

回复

2013-03-04

说了一大堆,我一句也没听懂。有些东西没看到,那东西是什么???

回复

2013-03-04

凤凰卫视里之拼命三郎。

回复

2013-03-03

我觉得闾丘露薇或许并没有看过柴静的书,或者她的批评并不是针对柴静,而是表明自己对新闻的一种态度。柴静在书中,其实也在反思自己的所谓“表演化”的新闻方式是否合理,并在努力让自己一步步趋向更专业的操作方式,具体到书中就讲了,她认识到更双方共同发言的机会的重要性。 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我认为这是一种专业的态度,任何人只要面对着新闻事件,就不应该抛弃专业的新闻操作方式,这是这个职业的属性所要求的。在这个意义上,我认同闾丘露薇的批评。 但是并不应该抹杀操作方式的创造性。因为所谓的讨论,只有在有人创造,并且发生观念碰撞的时候才会产生。柴静的书里就提到了她的一位领导对此的态度,说是可以将这种操作方式放到10年后来讨论,没想到10年后倒是真的引发了一场讨论,只是要有个明确的结果,或许得在等上很多个时代。

lwtz
回复

lwtz

2013-03-03

在央视采访、制作新闻节目的人是被央视“许可”出来的人,香港虽然情况好一点,但凤凰的翅膀也不是充分自由的翅膀,尽管如此,多一些新闻自由,少一点新闻管制这对新闻人来说就是幸运,绝对不能无所谓。作为解放区的媒体理所当然可以认为比限制区的媒体更懂新闻及其价值,这简直无可讳言,就像北京的空气比香港的空气差

回复

2013-03-03

这个老太婆已经被大家淘汰了 她自己卖了自己。

回复

2013-03-02

生动形象和倾向性有矛盾么?

回复

2013-03-02

本文很多问题问得挺好的,但是她回答的很模糊,都回答完,或者回答不了。都展现了。你那冷冰冰的新闻主义,远离读者,那就是关起门来的新闻冰棍儿了。

回复

2013-03-02

没看见告诉了,也就是看见了。没看见不仅仅是没看见,有时候是别人不让看见,那这些责任也是由新闻记者来承担吗?

回复

2013-03-02

我想问……生动形象和有倾向性矛盾么??

回复

2013-03-02

确实,很多时候,看不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