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是正好 去是正好 邓正来与他的江湖

在中国当代学术界,邓正来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睥睨权威,特立独行,曾长期流浪于正统体制外,历练出迥异于普通知识分子的侠气、豪气、义气甚至“匪气”。相比体制给出的定论,伙伴们的结语或许更接近一个真实的邓正来:“跟体制的关系纠缠他一生。”

责任编辑:叶伟民 实习生 郭琛 杨宝璐

(CFP/图)

编者按:在中国当代学术界,邓正来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睥睨权威,特立独行,曾长期流浪于正统体制外,历练出迥异于普通知识分子的侠气、豪气、义气甚至“匪气”。

他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学术英雄”,是这个时代这个年龄段最有故事的人。他为中国引入了哈耶克,并将学术触角伸及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他还是中国少有的学术组织者,以特有的江湖豪气和包容,将天下英才尽聚旗下。

他在人生最后十年告别“小路”进入体制,并与之拉扯和纠缠到生命的最后一秒。围绕邓正来的争论触及中国本土学术许多根本性问题和方向。学者王焱评价说:“他有点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那只老虎。”

“人生挥洒,抽烟喝酒,聚友论道,斗室有天下;学术征战,闯北走南,著书育人,一人胜千军”。

1990年代是邓正来人生的顶峰,他成为民间社会科学的旗手。

进入体制内是邓正来的发展策略之一,但也为他的江湖气和个性魅力套上了枷锁,跟体制的关系纠缠了他一生。

2013年2月4日,北京最低气温零下5度,万泉庄附近的天则经济研究所,邓正来追思会正在举行。

此时距离其逝世已有10天,相比庙堂之上的遗体告别仪式,江湖之下的这场追思更为真实。三十余人挤满了约50平米的小屋,张维迎、张曙光等十余位学者的名字引人注目。

“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知识分子转型的过程中,邓正来起的作用非常巨大、独特。”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徐友渔的判断获得了普遍肯定。他们中,有的曾与邓正来一同创办独领风骚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下简称“季刊”)和《中国书评》,有的因在上边发表论文而声名鹊起,有的受其资助完成重要研究,有的则受此感召走上学术道路。

追思会上,学者张维迎这样总结邓正来的一生——“人生挥洒,抽烟喝酒,聚友论道,斗室有天下;学术征战,闯北走南,著书育人,一人胜千军”。

而在上海,复旦大学发布的官方讣告用59个字定义了邓正来的身份,包括一个罕见的称谓:社会科学学术组织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名片上空无一衔的“学术个体户”邓正来以无可替代的能量接过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大旗,成为一众学人心目中的新“学术英雄”。

体制赋予了邓正来头衔,进入体制的尝试却成为一道分水岭。从任教吉林大学,到创办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担任院长,“组织者”邓正来由外而内,获得的评价渐趋多元。

相比体制给出的定论,伙伴们的结语或许更接近一个真实的邓正来:“跟体制的关系纠缠他一生。”

邓正来:法学家、政治学家、翻译家、社会科学学术组织者。

·1956年生于上海。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并于同年就读于北京外交学院。

·1985年硕士毕业后独立治学,成为“中国第一个学术个体户”。

·1998-1999年,受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2003-2008年,受聘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加盟复旦大学,创办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2013年1月24日6时50分逝世,享年56岁。

著有《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自由主义社会理论》、《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等;编译有《哈耶克论文集》等。

新旗帜

杨念群说,“老邓有点克里斯马(领袖气质)的味道。”他成为1990年代民间社会科学的代表。

邓正来曾经说过:“我最困难的时期并不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而是在九十年代初,因为当时做学问的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现任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张小劲初识邓正来时,后者正在组织翻译中国第一部西方政治学百科全书——近千页的《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当时我就奇怪,这么大的项目,很难想象由个人来完成。”张小劲从此开始与邓正来密切合作,他在“老邓”身上发现的最大特点是:对事情的把握有天生的敏感。

张小劲记得,1992年“南巡讲话”后,大批学者先后下海;邓正来这时提出办杂志,既没钱也没人,听来未免荒诞。

张小劲被派去图书馆,借了一堆官办杂志回来,邓正来翻阅后,觉得现有杂志的质量很差,便拉了一堆圈内圈外的朋友,筹备季刊。

杨念群属于编委会核心层,他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杂志从一开始就立志成为中国最好的社科刊物,既要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也希望从学理角度梳理1980年代的社会科学遗产,提出学术规范化问题。

刊物选在香港出版,实际的编辑工作则在北京万泉庄一带的地下室里进行。

“三四间房,一到雨天就漏水,大家不定期去,没事会去附近小馆子喝个酒,还是八十年代的氛围。我们负责稿件的筛选,老邓拍板。”杨念群说,“老邓有点克里斯马(领袖气质)的味道。”

1980年代的“文化热”虽已消散,其中的理想主义精神却一定程度上在延续。季刊出版的最初几年,无论编委还是作者,都不拿钱;季刊根本无需约稿,就有足够的稿源,“而且拿来的都是最好的东西”。

杂志从未公开出售,只放在万圣书园等书店售卖,却迅速成为当时民间公认的中国头号学术刊物。

&ldquo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5)


回复

2014-12-21

确实啊~

2013-02-23

看,晦涩了吧

回复

2014-10-31

有的人一生不长,却很厚

回复

2014-07-23

《“他是这个时代、这个年龄段最有故事的学者。体制内、体制外,启蒙、革命、改良,民主、威权、转型,学术自救,学在民间。”历史学者马勇这样评价邓正来。   1月24日上午6时50分,带着那些让人思想、回味的故事,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邓正来永远地告别了他热爱的学术、生活、朋友。人们惊讶、痛惜、遗憾。从发现罹患胃癌到他去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下个月的24日,即将迎来57岁的生日,他的生命却在56岁戛然而止。   一身长衫,一杆烟斗,见过邓正来的人都会感受到他独有的风骨和气场。》

回复

2013-04-03

我的弟弟邓正来 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回复

2013-04-03

邓正来 真正来也 去去我也

回复

2013-03-23

风光的东西随着岁月逐渐淡化,成就的东西却可以有很多内涵

回复

2013-02-27

依然怀念邓教授来我院讲座,有幸聆听教授讲课,教授的讲课个性浓重,是我研究生生涯记忆最为深刻,感受最为深刻,揭示问题最为深刻的讲座之一。闻听教授逝世,不禁“泪满襟”。只愿邓教授一路走好!

回复

2013-02-26

来是正好 去是正好

回复

2013-02-25

像邓老这样刚直的人在为今社会不多了,一路走好!

回复

2013-02-24

 《“他是这个时代、这个年龄段最有故事的学者。体制内、体制外,启蒙、革命、改良,民主、威权、转型,学术自救,学在民间。”历史学者马勇这样评价邓正来。   1月24日上午6时50分,带着那些让人思想、回味的故事,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邓正来永远地告别了他热爱的学术、生活、朋友。人们惊讶、痛惜、遗憾。从发现罹患胃癌到他去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下个月的24日,即将迎来57岁的生日,他的生命却在56岁戛然而止。   一身长衫,一杆烟斗,见过邓正来的人都会感受到他独有的风骨和气场。》 佩服!

回复

2013-02-23

看,晦涩了吧

2013-02-22

朋友,作为一个亲身领受过邓老师如何教导翻译的学生,我认为你的劝诫由于并不准确和深入的感受而显得很专断。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追求学术语言的严谨性和精确性与通达性的合拍上,他是中国社会科学界的珍宝。

Max薛老师
回复

Max薛老师

2013-02-22

以前在吉大读书的时候蹭过他博士班的课,蛮受他感染的

411574313
回复

411574313

2013-02-22

“风光的东西随着岁月逐渐淡化,成就的东西却可以有很多内涵。”评价一个人,如这般写,在看了这样写邓正来后觉得还是十分客观。

回复

2013-02-22

       

太湖雪。旺财
回复

太湖雪。旺财

2013-02-22

看来复旦很薄情寡义啊

回复

2013-02-22

学术文章和社评杂文本就是两码事。

2013-02-21

有林毅夫这样的朋友就知道他是个什么货色了,林毅夫常在联合早报发表文章,看后令人恶心,由此推判好不到那里

回复

2013-02-22

朋友,作为一个亲身领受过邓老师如何教导翻译的学生,我认为你的劝诫由于并不准确和深入的感受而显得很专断。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追求学术语言的严谨性和精确性与通达性的合拍上,他是中国社会科学界的珍宝。

2013-02-22

看邓正来的书最好别模仿他过于欧式长句的学术语言,否则当心你的中文越写越晦涩。

回复

2013-02-22

看邓正来的书最好别模仿他过于欧式长句的学术语言,否则当心你的中文越写越晦涩。

回复

2013-02-21

有的人一生不长,却很厚。

回复

2013-02-21

让我想到了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