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虞:“车市最不用国家操心”

张小虞从小就意识到,汽车对于一个国家多么重要。 徐 钟/摄

 

    “当今中国国民经济的热点是车市、房市和股市,其中车市最不用国家操心,百姓最满意。”62岁的张小虞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副会长,张小虞被中国汽车界喻为“弥勒佛”——他气色颇好的圆脸上总挂着笑容。
    他有太多的理由感到兴奋。
    “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汽车被列入最危险、最令人担心的行业,而现在汽车行业最令人振奋。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我们汽车产量排在世界第三位,市场销量排到了第二,位置仅次于美国。”张小虞说,“用不着五年,我们就能消除和日韩之间同类产品的质量差距。”
    1962年就报考清华大学汽车专业(当时叫“动力系汽车拖拉机专业”)的张小虞告诉记者,他选择汽车行业完全是受父亲的影响。
    张小虞的父亲在抗战时期负责滇缅公路运输,是当时国民党汽车运输大队的大队长。他从小就听父亲说,抗日战争能够坚持的原因之一,就因为美国援助的物资能运到中国,当时惟一的通道是滇缅公路,它好像一条生命线一样。“所以我自幼就认识到,汽车对于战争、对于国家多么重要,中国人一定要造汽车。”
    1968年,23岁的张小虞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报名去了新疆。他们班一共五十多个同学,有去一汽的,有去二汽的,也有到天津、南京或留在北京的,可谓流落“天南海北”。
    正好新疆也向清华要学生,当时张小虞觉得远一点更能为祖国献身,他没怎么犹豫就做了决定。他落脚于新疆一个生产汽车配件的工厂。
    当时北京到乌鲁木齐没有直通铁路,去新疆要先到西安住上一晚。直通以后,北京到乌鲁木齐也要82个小时。张小虞说:“那时国家困难,车上什么人都有,要饭的、逃荒的,当时硬座一张车票要六七十块钱,差不多是一个月的工资。我从没有自己私自回过北京,回来要么是探亲,要么是公出,公出就是到一汽要什么重要的图纸或零件,然后拿回新疆自己生产。”
    从新疆调回北京已是十年后的事情,张小虞来到一机部汽车局规划处工作,他的工作包括中长期计划和编制“六五”计划,然后是“七五”、“八五”、“九五”计划,汽车局是当时汽车行业的主管部门。后来他曾任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规划司司长、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司司长、国家机械工业局副局长等职务。
    直到现在,张小虞可能是汽车界最忙碌的人之一,各种各样的汽车研讨会等待他出席,各种各样的新车下线仪式等他剪彩——欣欣向荣的中国汽车业让他忘却旅途劳顿。
    2007年9月下旬的一天,张小虞坐在位于北京三里河路的办公室内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收获刚刚开始,挑战也才刚刚开始。”


“新中国汽车才有5万辆”
    南方周末:您在中国汽车界工作了将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