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 赢定总统选举
未来几个月里,所有对奥巴马还抱有美好印象的人们,将见识他的真实模样:既非救世主,也非圣贤,会懊恼,也会发飙,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保住权力。换言之,他就是一个政客。
因2008年成功助选奥巴马而声名鹊起的普洛夫对自己领导的竞选团队颇有信心。他们已经制定战略并展开一系列部署,坚信奥巴马能够继续坐镇白宫
未来几个月里,所有对奥巴马还抱有美好印象的人们,将见识他的真实模样:既非救世主,也非圣贤,会懊恼,也会发飙,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保住权力。换言之,他就是一个政客
自2011年1月重返奥巴马总统竞选团队后,白宫高级顾问戴维·普洛夫目睹了老板人气的跌宕起伏:干掉本·拉丹后,其支持率一度高达53%,可3个月后美国信用等级遭降级,支持率一路跌至38%。所有反馈信息显示,2012年大选注定竞争激烈。
不过,因2008年成功助选奥巴马而声名鹊起的普洛夫对自己的团队颇有信心。他们已经制定战略并展开一系列部署,坚信奥巴马能够继续坐镇白宫。
对于他们的“招数”,舆论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未来几个月里,所有对奥巴马还抱有美好印象的人们,将见识他的真实模样:既非救世主,也非圣贤,会懊恼,也会发飙,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保住权力。换言之,他就是一个政客。
“人口学”决战“经济学”
自去年11月起,普洛夫的助选团队就认定,2012年总统选举最终将是“人口学和经济学”的对决。
“经济”一定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攻击奥巴马的重磅炸弹。失业率持续高位,收入停滞不前,国内生产总值不温不火,悲观情绪弥漫,所有这些都对现任总统相当不利。
罗姆尼的助选团队5月初发给各个媒体的电子邮件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本次竞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奥巴马经济。”
总统自然希望转移注意力。华盛顿智库美国进步中心分析,2008年,年轻的伊利诺伊州参议员之所以大获全胜,主要依赖于强大的“上升趋势人群联盟”,即少数族裔(尤其是拉美裔)、受过高等教育的自由派白人(尤其是女士)和年轻人。
今年,奥巴马将继续大打“人口”牌,且更加卖力。过去几周,从巴纳德学院到脱口秀节目《观点》现场,他不断向妇女、拉美裔、年轻人表达自己的“忠诚”。
由于这个“联盟”选民人数持续增长,总统又与他们有着某种“天然联系”,其助选团队深信,“在即将到来的11月,人口学将战胜经济学”,并且成为未来民主党角逐总统职位的一个样板。
《华盛顿邮报》4月中旬一项民意测验显示,奥巴马和罗姆尼在女选民中的支持率分别为57%和38%;几周后,《华尔街日报》的民意测验结果更令人欣喜:两人在拉美裔选民中的支持率分别为69%和22%,在18至34岁选民中支持率分别为60%和34%。
撕掉“弱势总统”标签
去年8月,因美国遭遇信用降级,奥巴马迎来政治生涯低谷。白宫联络主管丹·法弗尔回忆说,那段时间,总统非常沮丧。“在最黑暗的时刻,你会怀疑是否到了小布什2005年夏的境遇,你再也无力回天。你是否越过了公众的容忍底线:‘我们不再想听你说什么。’”
此前8个月,奥巴马的日子已经十分艰难。中期选举,民主党遭受挫折,他不得不寻求与共和党人合作。
糟糕的是,奥巴马的“求和”姿态两头不讨好,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认定他是一个“弱势总统”,这绝对是一个“政治危机”。他必须拯救自己的形象。
他谋求改变的第一次试水是去年9月在国会的一次讲话,旨在落实一项就业法案。事先,他特别授意,此项法案必须通过,没有商量余地。“我要推行我认为正确的事,”他对自己的团队说,“我不希望这次是对立法机构的一次妥协。我们不准备和自己谈判。”
对奥巴马来说,这次讲话是一个转折点,无论是政治上还是个人形象上,他都好像捡回了失去的“护身符”。“从此,他好像获得了解放,”奥巴马的一名知己说。
果然,两党不再对他的“软弱”喋喋不休,这也直接促成了奥巴马今年以来最大的一项立法胜利:2月,国会通过薪资税减税延期法案和长期失业者救济金政策,从而结束两党在这一议题上的长期激烈博弈。这项法案的通过让共和党很没面子,他们开始反对减税,后来迫于白宫煽动的公众压力而不得不屈服。“如今共和党在学生贷款法案上作梗,说明他们对总统已有所忌惮,知道他有能力致自己不利,”法弗尔说,“在国人眼里,奥巴马又成了2008年赢得大选时的那个人,而不是2011年8月时的一副窘态。”
对手漏洞百出
法弗尔的话虽有些言过其实,但春季以来的形势发展的确令奥巴马心情好转:支持率回升,经济显露复苏迹象,本·拉丹死亡一周年……而最振奋人心的,莫过于乱象横生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之争。对方阵营的种种表现,令奥巴马团队感到吃惊、不屑和愉悦。
从一开始,奥巴马团队就预计到罗姆尼最终将杀出重围,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我想,能击败罗姆尼的竞选人应该是一个资金雄厚、聪明智慧的右翼分子,”埃克斯罗德说,“问题是,谁符合这些条件?理论上讲,里克·佩里是那个人,但他辜负了众望。”佩里不是唯一令奥巴马团队叹息的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罗姆尼的所有对手在每一个环节都表现得差强人意,”普洛夫说,“他们的辩论战略很糟糕,调查工作很糟糕,竞选广告很糟糕。对付罗姆尼其实有很多办法,但无人使用,这让旁观者很是痛心。”
最终,奥巴马团队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帮那些忙碌却漫无目标的竞争者一把,做本该由他们做的工作。也就是说,民主党人介入了共和党人的总统候选人提名战,此举实为罕见。
奥巴马团队踏出的第一步是:在去年10月的一次记者见面会上,普洛夫批评罗姆尼的竞选纲要“缺乏核心”。不久,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制作了一个两分钟电视广告,名字叫《米特对抗米特》,直指罗姆尼政策摇摆,立场动摇。
“那是对罗姆尼的准确描述,令他在初选时形象受损,”奥巴马的一名顾问说,“他的负面因素如此严重,堪称美国现代史上总统竞选人之最。”
当然,罗姆尼本人对这一结果负有主要责任。他的信口开河很容易让对手抓住把柄。比如,他说“公司也是人”、“我喜欢炒人鱿鱼”、“我不关心赤贫者”、和佩里在电视辩论中打赌1万美元等,每一条都足以让他被唾沫星淹没。
更大的错误在于他的竞选策略。“他只讲究战术,”埃克斯罗德说,“他的每一步决定都只针对下一场战役,而不顾及整个战争。因此,为击败佩里,他大谈特谈每个移民权利;为对付金里奇,他支持保罗·瑞恩的预算案;为对抗桑托勒姆,他又在堕胎问题上大做文章。”
“妖魔化”罗姆尼
当罗姆尼为自己的失误而承受舆论压力之时,奥巴马团队不失时机地更换“靶心”,不再提他的竞选纲领“缺乏核心”,而是竭尽全力攻击其为“自巴里·戈德华特以来最保守的共和党候选人”。
有人会说,这两个“靶心”似乎前后矛盾。私下里,奥巴马团队承认,第一阶段的标签确有权宜之嫌。不过,“我们不可能在初选时就大肆宣扬:‘嘿,他是最保守的右翼分子,’”团队一名成员说,“那将帮助他在初选时胜出。”
如果说2008年,奥巴马团队用“有史以来最负面的竞选广告”击败了麦凯恩,那么今年,他们要让罗姆尼承受更猛烈的风暴。普洛夫说:“我们要让公众明白,如果罗姆尼当上总统,会干出什么事情:堕胎很可能受到谴责,女人不能再采取避孕措施;移民问题上,他是一个极端右翼分子;他支持修改宪法,禁止同性恋婚姻。”
目前,第一轮“轰炸”已经开始。5月14日,奥巴马团队在一则两分钟的竞选广告中,痛斥他在管理贝恩资本期间,不惜牺牲工人利益,令一家钢铁公司750名工人失业。一名老工人在广告中现身说法:“他就像一个吸血鬼,吸走了我们的生命。”之前,罗姆尼一直揪着高达8%的失业率不放,攻击奥巴马缺乏创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才能,而自己因为早年从商的经历显然大有优势。此则竞选广告算是奥巴马阵营给他的第一记耳光。
接下来,他们将集中火力攻击罗姆尼担任马萨诸塞州州长期间的“碌碌无为”。“2002年,他曾许下类似诺言,要凭其早年在私募基金的工作经验改变马萨诸塞州的面貌,”奥巴马竞选团队副经理史蒂芬尼·卡特说,“可如今,他对马萨诸塞州的经历只字不提。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的‘丰富经验’没有对该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任何作用。”此外,他们还要从人品上对罗姆尼展开“控诉”,让公众深刻认识到,他是个精明但只关注自身利益的富豪,他的简历中充斥着自我财富的积累,却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漠不关心。
“罗姆尼真心认为,只要关照好上层社会,就能惠泽其他每一个人,”奥巴马的一名顾问说,“但没人会相信。没人!”
团队正在考虑的一条新宣传语是:“他从未设身处地为你着想过。”
请“向前看”
就在奥巴马召集旧部、重启竞选程序后第三天,团队花2500万美元在9个摇摆州播放了一条60秒钟竞选广告。奥巴马在广告中说:“共和党人将一遍又一遍对你唠叨,美国在走下坡路,美国落伍了。他们会告诉你谁应当受到责备,问你是否比在金融危机前过得好。但你要明白,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我们今天怎样,而在于我们明天会怎样。”
果然,罗姆尼在基本锁定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后的演讲中向公众发问:“手头比以前更宽裕吗?房屋买卖更容易吗?退休养老有保障吗?工作让你更满足吗?谋求一个好工作的机会更大吗?”
奥巴马显然早有对策。他提请公众注意,他当初继承下来的是怎样一个烂摊子,并请求大家不要只专注于当下,更要面向未来,看到希望。民意调查显示,选民对他所强调的第一点颇为同情。同时,他的竞选团队一再强调克林顿的名言:总统选举从来都更关注明天,而非昨天。
奥巴马团队的民意分析师乔尔·本内森说:“罗姆尼大谈宏观数据,竭力控诉现任总统如何让你的生活变得糟糕。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向公众展示、对比总统和罗姆尼的价值观和经济前景。”
对比结果显而易见:奥巴马主张“平衡发展”、“社会公平”(提高富人税收)、发展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罗姆尼则支持自由放任主义,令财政体系濒于瓦解,令美国人失去尊严。
“我们反对罗姆尼的核心思想是,他要破坏中产阶级经济,要回归旧政,而正是那些旧政导致了现在的衰退,”普洛夫说,“他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古董’,代表的是怀旧、复古和退步,而我们代表的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