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精选】《胡适文集》序言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这些文章在“五四运动”所发生的影响,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胡适表示了“全盘西化”或者“充分世界化”的态度,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作了深入的批判。可是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并没有采取简单的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提出了一个“整理国故”的任务。
1
胡适1922年7月10日的日记里记了一件事:
往山东时,车上看见蔡先生为尔和写的扇子,写的是赵翼的三首白话绝句,内有一首云: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百年。
我看了大惊喜:我生平不曾读瓯北诗,不料他有这种历史的见解!
这真是一种历史的见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白,杜甫,这些唐代诗坛上璀璨夺目的明星,他们的历史地位渐渐被后起的群星所取代。一本一本的文学史、学术史、思想史,就是这样写成的。胡适,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学术思想领域留下了深深的个人的印记,最终也逃不了赵翼所说的这个规律。
胡适是1962年2月24日去世的。五十年前,在胡适离开人世的时候,立了一个墓碑,碑文中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这样盖棺论定,当是当之无愧的。如今,他的著作已经成为社会公有的财产。就在全社会接受这一份丰厚的遗产的时候,我想还是应该作一回盘点:其中哪一些是最应该珍视的,哪一些是不必怎样重视的。
2
胡适出生的时候,儒家的四书五经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统治着全国。又因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和世界各国有了越来越多的交往,一些最先觉悟的知识精英已经认识到外国的文化、思想中确有比我们专制主义的文化传统要优长的地方。严复翻译介绍的外国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名著,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宣传介绍外国的历史、人物、思想、学说等等,都对于推动中国知识界思想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胡适十三四岁在上海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的时候,就得读《新民丛报》,得读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群己权界论》了。他从这里最早得到了日后批判中国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
胡适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师从当代大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他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说:“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在《杜威先生与中国》一文中,胡适这样介绍杜威的历史的方法——“祖孙的方法”:“他从来不把一个制度或学说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总把他看作一个中段:一头是他所以发生的原因,一头是他自己发生的效果;上头有他的祖父,下面有他的子孙。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这个方法的应用,一方面是很忠厚宽恕的,因为他处处指出一个制度或学说所以发生的原因,指出他的历史的背景,故能了解他在历史上占的地位与价值,故不致有过分的苛责。一方面,这个方法又是最严厉的,最带有革命性质的,因为他处处拿一个学说或制度所发生的结果来评判他本身的价值,故最公平,又最厉害。这种方法是一切带有评判(Critical)精神的运动的一个重要武器。”这也就是胡适后来惯用的方法。
1911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这是一场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治革命。它推翻了君主制,推翻了满族统治集团,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并且为后来的思想文化方面的革命开辟了可能性。胡适对于辛亥革命很觉兴奋。他在1912年年初致胡绍庭信中说:“祖国风云,一日千里,世界第一大共和国已呱呱堕地矣!去国游子翘企西望,雀跃鼓舞,何能自已耶!吾恨不能飞归为新国效力耳!”
胡适是“五四运动”前夕开始他的事业的。“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历史正要发生大转折的时刻。他和蔡元培、陈独秀,以及鲁迅、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等人就是“五四运动”最重要的推动者。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这些文章在当时所发生的影响,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用浅近的文言文写成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