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丑闻·轩然大波 历史上的18张椅子
1786年古斯塔夫三世国王建立瑞典学院,他赐予的18张椅子,历经226年,换人不换椅,每一位瑞典学院的院士都能知道他的椅子的历史,比如历史上谁用过他这张椅子。当然,这些院士的故事,远远比椅子的历史精彩。
责任编辑:袁蕾 朱晓佳 实习生 阎彬 张洁瑶
四张空椅子:7、12、14、15
2012年12月8日,在瑞典学院二楼的天井,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秘书赫拉斯·恩道尔给南方周末记者展示了16幅院士的大幅照片及其带编号的椅子,之所以不是18位,原因是一位刚刚去世,一位长期不积极参加学院的工作。
1989年,瑞典文学院内因这类问题爆发了两百年来最大的争议,以至有三名院士愤而辞职,一下子空了三张椅子,它们的编号分别是:第14椅的学院前任常任秘书(1977年至1986年)兼诺奖委员会主席(1981年至1987年)L.J.W.于伦斯坦,坐第15椅的是瑞典最著名的女作家、当时两名女院士之一K.L.艾克曼,第12椅的K.W.阿斯本斯特罗姆。
起因是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下令追杀《撒旦诗篇》作者、英籍印度裔作家萨尔曼·拉什迪,这一追杀举世震惊,瑞典各文化团体尤其是作家纷纷发表抗议声明,瑞典学院院士的基本道义倾向虽然支持拉什迪,但多数院士仍以“学院不应干预政治”为由,拒绝以学院名义发表声明。因此,三名异议院士公开宣布退出学院,尽管学院基于终身制的规定不予批准,他们也不再参加学院的活动。
“于伦斯坦和艾克曼据称受到学院在这件事上的紧张局势的牵连而离开,而阿斯本斯特罗姆在门半掩的时候逃出来。作为一名温和的无政府主义者,他拒绝参加任何一种协会,哪怕是集邮俱乐部。”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对南方周末记者这样评价。
于伦斯坦1966年被选入瑞典学院院士,1970年代他被学院选中担任常任秘书的要职。在恩道尔的眼中,于伦斯坦在整个1980年代在瑞典学院中都非常活跃。
于伦斯坦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新政策:诺贝尔奖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投资或赌注,用来促进创作,“要求奖金有一种益处的功能”。1971年授予巴勃罗·聂鲁达和1973年授予帕·怀特,这两项奖都符合指出“一项鲜为人知的语言或文化领域”的愿望。实用主义观点的突破,就是1978年令人惊异地选中鲜为人知的艾·巴·辛格。接着1982年授予并非无名之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