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三包,十二年纸上博弈
让消费者等了12年之后,汽车三包规定终于出台。这个规定早在2001年就开始起草,在此后的12年间,这一规定为什么始终难以出台,而让家用汽车产品从“一包”(包修)变成“三包”(包退、包换、包修),为何那么难?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冯叶
汽车三包这项旨在保护汽车消费者权益的规定,竟匪夷所思地延宕12年无法出台。12年间,纸面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让消费者等了12年之后,汽车三包规定终于出台。
2013年1月15日,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第150号令,称《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汽车三包规定)已经2012年6月27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这个规定早在2001年就开始起草,在此后的12年间,这一规定为什么始终难以出台,而让家用汽车产品从“一包”(包修)变成“三包”(包退、包换、包修),为何那么难?
谁不成熟
早在1995年,中国就出台了最早的三包规定。三年后,出台了农机三包规定;五年后,手机、固定电话等家用电器三包规定出台,2001年,微机家用视听三包规定出台。负责起草上述三包规定的殷兆龙,也在2001年开始起草汽车三包规定。
作为当时的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与法律事务部主任,今年60岁的王前虎也前后参加了四次汽车三包规定的讨论会,分别是第二稿、第三稿、第五稿和第七稿。
王前虎至今记得,2002年第一次参加汽车三包的讨论会,他去得比较早。会议组织者向他介绍在场的汽车厂家代表,其中一家大企业代表开口第一句话是,“你消协的,你懂汽车吗?懂技术吗?”王前虎说,“我们不懂,但是可以请专家把关。”
对方的第二句话是,“中国消费者不成熟。”王前虎回答,“中国汽车制造者更不成熟。”
在随后的讨论中,汽车厂家代表们认为,中国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谢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