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20130117)】谁在为高等教育埋单?

如无惊人的高校招录“特权”,非户籍居民是不会争什么“异地高考权利”的。1999年,驻地在上海的8所部属高校在上海地区招生占总招生指标的比例不足20%。此后三年,这个比例蹿升至56.99%。而2008年教育部下发生源比例的“30%红线”通知后,地方财政对部属高校的财政拨款也相应回落。

责任编辑:陈斌 实习生 谢鑫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年1月11日 陈承 李芃

(原文摘编)2012年的倒数第二天,上海公布了与上海市人才居住证挂钩的异地高考方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林荣日认为,异地高考成热门话题背后,实则是“央地共建”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在过去十几年中的持续发酵。

1999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将高校分为地方高校和部属高校。地方高校经费由地方财政覆盖,教育部和其他中央部委直属管理的高校所需经费,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担,即&ldq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7)


回复

2013-02-17

166万 着点钱值顾中石油的大佬们眼馋?

回复

2013-01-24

现存的户籍高考制度所保护的大致上主要就是名校较多的京沪两地,设想一下,取消高考户籍制度所受益的是哪几个省份,无非就是鲁豫苏浙几个高考竞争水平高而又激烈的省份,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公导致的西部地区教育落后考生水平落后,那这些省份该怎么办?。。不能简单的只看到一面,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早先看到过一个解决办法,各高校的招录名额按照省人口所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划分,想想,觉得还可行。

2013-01-21

反对异地高考的,只是出乎对本地的 一种保护罢了!支持异地高考!

回复

2013-01-24

隔靴搔癢而已

回复

2013-01-23

连教育都不能平等何来以后的工作分配机会等等的平等呢

回复

2013-01-23

既然要公平,何必弄出不同的试卷呢?虽然相对于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分别划线出题是一种相对公平,但对于已经发展近四十年的基础教育而言是不是另一种不恰当?如果我们做不到欧美大学的申请制度,那如果完全统一试卷和分数线,把所有人统于同一种制度下,会不会比这种隔靴搔痒的手段更公平? 朱元璋时候因为南北教育基础差异过大,科举分南北两榜以平民心,但到了差异缩小之后又合为一榜。过去的体制只是权宜之计,我们何必去为此再想权宜之计呢。地域的划分只会造成地域的矛盾,现有制度养活了一批人,他们自然不会轻易放手,但教育是国之根本,需要的是根基永固,容不得半点马虎。 教育的公平需要的是对落后地区扶持倾斜的政策,而不是让高校也参与其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高校的职责是教育和研究,择优录取是本分,择籍录取就是僭越了。

回复

2013-01-22

应把北大、清华、南大、复旦等迁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或者西藏那曲去,看看他们还能海吸全国吗? 真希望取消什么985、211,将培养本地人才造福本地作为教育培养的主导。与分配一样做到中间大,两头小。至于精英,为了证书往上述高校钻的往往就不能算了,不必钦羡。能造福一方的,才算人才。 还有那个什么A类人才居住证,只要知道那制定这政策的也算不上A类,顶多E类出头,所选人才物以类聚,不过贴了个门面,大可不必与之计较。

回复

2013-01-22

别人在建设这里,却不要 别人享受这里的服务?!

回复

2013-01-22

高等教育的真正买单者应该是企业,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培养人才,这样企业才能为我们的教育买单。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政府为高考教育提供大笔经费的同时,还要为人才的未来就业和发展买单,这显然是加重了政府负担。

回复

2013-01-22

怎么样的才算A类人才?

2013-01-21

看到“A类人才居住证”这个刺眼的等级证书,我就淡定不了。

回复

2013-01-22

自己考不上,还不让别人考,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嘛。

回复

2013-01-22

户籍制度是封建残余。

回复

2013-01-21

让上海独立吧!

回复

2013-01-21

看到“A类人才居住证”这个刺眼的等级证书,我就淡定不了。

回复

2013-01-21

我搞不明白,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是唯才录取学生呢,还是唯地方录取呢?难怪钱学森临终时感叹,中国怎么就出不来大师级科学家。

回复

2013-01-21

户籍制度太限制自由了,也造成了太大的社会成本,坚决支持取消。

回复

2013-01-21

反对异地高考的,只是出乎对本地的 一种保护罢了!支持异地高考!

mzxzrsy8791
回复

mzxzrsy8791

2013-01-21

谁的孩子谁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