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浦讲稿 】脱亚入欧
真正的文学研究者并不完全依赖一套现成的方法,而更多地是将源于生命内部的感动和理解、将心想体悟作为工作的基础。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张洁瑶 阎彬
真正的文学研究者并不完全依赖一套现成的方法,而更多地是将源于生命内部的感动和理解、将心想体悟作为工作的基础。只有一般化的研究才过分注重方法,虽然也算敬业,但还是过于看重仪式化和程序化的东西了——在现代,这种方法更多是来自西方,是西方的一种传统。这造成了今天的很多弊端。亚洲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因为“脱亚入欧”已经有一些年头了,这里日常的生活方式,包括趣味追求、思维方式,都在一步步向西方靠近。这一切表现在文学工作上就更明显。
现在我们较少发现一个做文学研究的人还在遵循东方的传统去工作。
学院内外,大致改用西方的思维和方法,即运用逻辑的、实证的、解剖的、理性的一整套来做文学研究。说到传统,像《文心雕龙》、《诗品》,包括金圣叹、张竹坡他们的点评,那种对语言艺术的进入方式与探究方向已经没有了。那是东方的研究,讲究气息、体悟、赏读,往往特别靠近了语言。他们的研究,一定是将对象(作品)的语言细部勒到紧得不能再紧,近得不能再近,有时会从一个词汇的调度开始深味。他们注重作品的诗性、意味、境界——是从这些地方出发和抵达的。
文学研究上的脱亚入欧,并非一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李夏同
学院内外,大致改用西方的思维和方法,即运用逻辑的、实证的、解剖的、理性的一整套来做文学研究。说到传统,像《文心雕龙》、《诗品》,包括金圣叹、张竹坡他们的点评,那种对语言艺术的进入方式与探究方向已经没有了。 ================================================== 其实中西在本质上没区别。作为工具的现代汉语与西方联系更加密切,这是好事,不应该否定。 但”金圣叹、张竹坡他们的点评,那种对语言艺术的进入方式与探究方向“这种”国术“也确实后继乏人。现在做学问的中青年有谁能拍着胸脯说自己研究与理论的基础出自《说文解字》、《文心雕龙》、《诗品》、《xxx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