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专题】金锋:建设了六环路最艰难路段
同样也是康熙十四子允禵的后人,恒字辈的金恒泉这里已经是第九代。1966年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他将金恒泉改做了金锋,用了雷锋的“锋”字。
同样也是康熙十四子允禵的后人,恒字辈的金恒泉这里已经是第九代。1966年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他将金恒泉改做了金锋,用了雷锋的“锋”字。
退休后在六环路施工的朋友因缺管理人员,他被邀请去首都高速公路发展公司工作。最主要的工程就是北京的六环路西段部分。“我去之前问了情况,很喜 欢。”整个38公里的工程应该说是桥梁专业内容全部包罗,有公路桥梁、隧道、高架桥转体桥,而且经历了地质非常复杂的地方。其中有400多米长的隧道经历 的是北京最复杂的地质条件,也就是八宝山断裂带,那里的石方很松散。而且这条路跨了三次铁路,都是在高空转体过去,其中有一个1万多吨的梁要经过液压千斤顶进行转体,难度非常之大。是2007年世界最大的转体工程。工程2009年9月12号剪彩通车,至此六环路成为环线。
金锋曾听爷爷念叨,当年溥仪在大赦后回到北京还和他一起去吃过包子炒肝。自己父亲对家族和姓氏的深厚感情,从母亲去世后的一件事情上也看了出来。他 在写墓碑碑文的时候写的“爱新觉罗”毓恺,而不是金姓。金锋的父亲爱好写作,他对家族和姓氏的一大贡献是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和对家族的记忆写成了回忆录 《搬迁记》。他老人家有一大爱好是剪报,现在家里还留有他当年留下的一米多两米厚的剪报。里面有他的随笔遗迹,打印出来竟有几百页。他毛笔字写得 好,1962年比较困难的时候曾在北京图书馆抄隋本和唐本的药书。“那东西一篇几百字,错一笔就全完了。”金锋说自己想有功夫去北京图书馆看看父亲当年抄的东西。
《搬迁记》对于父亲和家庭非常有意义。拿出《搬迁记》,金锋读给我们听:“清朝入关后一度令城内汉民限期迁移至外城居住,同时把八旗官兵驻内外城4 个角落以备防御,曾讲到镶蓝被分驻在城东南处……但何时迁入内城七条胡同呢?看来七条住的年代也不浅。自1911年后,由于满汉习俗本身没有多大区分,随 着人口的增长,年久法定初制的消失,早已形成满、汉、回民的混居局面。”“像清末民初,钱粮米停发了,经济没有了来源, 日子长了生活无着落。有的人家卖大买小,或根本破了产租房住来维持生活者多。我的一生搬过十处家,就属于这一类,可谓越穷愈搬,越搬愈穷。”
《搬迁记》让金锋自己也有动于衷,并在后记中写到:“‘家’一次次的搬、家居条件一次次的下滑,基本生活保证都在一次次的受到威胁。家人共同在生死 线上苦苦的挣扎,血缘不得不让我一次次的为他们祈祷。”《搬迁记》随着社会的变迁,映射了清末封建王朝上流社会的贵族,以一落千丈的速度,没落到社会的最 下层之贫民的经历。这正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历史的写照。这才是真实的家谱。家谱是记载祖先们人生轨迹的遗墨,它不应完全依偎的以歌功颂德为主题,应全面的反 映家族历史人物的“褒、贬”。意义在于后人借鉴。
记者:看您的样子和您父亲的照片,觉得长得非常具有满族人的特点。
金锋:长相面目的特点,就是男的没有长得比女的漂亮,颧骨高,但不 像蒙古人那么高。人的脾气禀性都会受到家族耳濡目染的传染,别人说一看我就知道是满族。可能家族稍微有点规矩,家里的规矩比较多。爷爷奶奶在的时候,家里 有很多长辈说话,小辈不能插话。吃饭有个座次。到我这代我的子女不讲究这个了。
记者:姓氏给你带来什么冲击或者影响过么?
金锋:爱新觉罗的姓氏后来大多改做姓金,因为满语爱新是金的意思。我这代倒是没有受过姓氏的负面影响,只是单位知道的人一块开玩笑就说,您是皇家的贝勒爷。
记者:你自己觉得身上有什么地方和祖先近似?
金锋:我看和清朝有关的历史书和电视剧,觉得清朝的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亲政,很勤劳。每天上朝,管理国家。这方面我受到一定影响,几十年来在工作上应该说是兢兢业业。
记者:看哪些和老祖宗有关的历史书和电视剧?
金锋:我看那些和清朝有关的电视剧而且全都有。包括写康熙、乾隆、顺治、努尔哈赤、慈禧 的。总之跟家族有关的都买全了。想留下我看,也给后代看。不过我也告诉家人这里面家族原来的东西,不要全信,有很多是戏说。就比如雍正篡位说法就不成立, 因为康熙满族皇朝写的东西都是汉满对照的,满文改不了。你看故宫的匾额也是汉满对照的。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