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领航企业创新 催化“化学新作用”
巴斯夫亚太创新园
图片说明...巴斯夫是全球领先、世界最大的化工公司,同时也是中国化工领域最大的外国投资商之一。巴斯夫和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85年。过去三十年,巴斯夫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历经改革开放的风起云涌,站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十字路口,巴斯夫大中华区融汇八方资源、把握时代命脉,吹响了化学创新的集结号:
2012 年 9 月 25 日,巴斯夫“创造化学新作用”科技创新汇活动登陆上海,全方位展现巴斯夫在追求可持续发展之未来方面的创新成果。
2012 年 11 月 6 日,巴斯夫大中华区总部新址及亚太创新园在沪落成,5500万欧元的总投资位列巴斯夫于亚太区创新投资之首。
正如巴斯夫公司宗旨所昭明的那样:“创造化学新作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巴斯夫试图将经济上的成功与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科学与创新,帮助各行各业的客户满足当前及未来社会的需求。为此,本刊特邀巴斯夫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先生,畅谈中国化工之前境后局,细剖企业创新之经天纬地。
记者:作为一个创新企业的掌舵者之一,能否首先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巴斯夫在产品、商业模式以及其它环节的创新之处?
关:巴斯夫从产品生产、产品使用解决方案、到我们与客户的互动以及与社会的联系,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创新的历程。
在创新研发方面,2011年巴斯夫投入了16亿欧元的研发费用,2012年预计会达到17亿欧元,未来还会有更多。每年的研发费用有2/3是作为目前产品的延伸,把产品的生产做得更优化;另外1/3则用于基础研发,未来可能会更大。基础研发投入的重点是朝着可持续发展的各种议题而去。因为有这样一个推动力,巴斯夫在2011年有超过1000个专利申请。这些研发和创新也不是单一独立的,而是按照目前新的发展领域来进行,而且这些新的发展领域完全服务于未来可持续性。
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巴斯夫有些气候保护型的产品占全球产品销售总额约10%。所谓气候保护型的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能够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得更好。我们希望不断地加大节能型、气候保护型产品的比例,通过使用气候保护型产品,帮助各行各业的客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11年我们的气候保护型产品在使用周期当中帮助客户减低了3.2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这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们有一个目标,到2020年全球创新产品的销售额达到300亿欧元,所谓创新产品是指上市不超过10年的新生或改良的产品应用。巴斯夫不断地将一些更新、更环保、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品和应用推到市场上,同时我们自己也将加大能效、减少能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除了与产品相关的创新,巴斯夫还从生产流程、公司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创新。例如巴斯夫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原材料采购、技术采购的平台,新建的一些项目都要符合最高的安全环保标准。巴斯夫也需要一个创新的方案来建立团队,不但是经营的方法,而且培养人才的方法也不断的创新,包括人才如何引进,如何融入公司文化,以及如何帮助人才加强个人绩效,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力。这种创新是战略性的、是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的。巴斯夫的创新还包括企业文化的建立到氛围的营造,我们把总部大楼和研发中心、生产部门放在一处,就是要深化部门间的协作,创造出一种协作的氛围和条件,希望不同部门、不同功能的同事不断地去互动沟通。就像在大学校园里,我是念化学的、你是念物理的,我们之间有不同的碰撞。而通过这种碰撞,每个员工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创新理念是怎样营造出来的,这也是巴斯夫一直以来最基本原始的经营理念:过去是Verbund(德语:一体化)的生产理念,现在是Verbund的经营理念。这种互相碰撞也是一种化学作用,让更多的人懂得在跨部门跨领域的接触过程中寻找一些创新的方法。如果一个部门有一些创新的方法,通过协作就可以发展出一个创新的模式。
记者:为了将这种企业创新精神充分展示给外界,巴斯夫都在哪些层面作出了努力?
关:创新是在我们公司的基因里面,但是如何去展示出来?我们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从经济、环境保护和社会建设三个方面、三个纬度来展示,然后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因为它们不是完全独立的,三个部分都非常重要,是三重底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环境保护,在做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要考虑科学发展以及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对社会的影响。每一个元素、每一个维度本身也会影响到其它的,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一个思维,无论我们在推动创新还是在推动公司文化,基本上都要按照一些相对来说符合我们这三个维度的要求而加以考虑。
记者:近期巴斯夫亚太创新园区在上海浦东落成,媒体报道称之为“迄今为止巴斯夫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创新投资”,能否介绍一下这个创新园区成立的背景?
关:我们注意到过去巴斯夫在上海、广州、桂林、台北这几个地方已经有各种各样的研发实验室,但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现在的创新园把它们整合在一起,非常重视跨部门合作,而且是针对市场的发展,尤其是针对一些下游工业的要求,把公司的不同产品实验从工业的需求发展考虑来推动这样的创新,于是我们整合了实验室。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看到未来的创新有一大部分会在亚洲。巴斯夫委托博思艾伦进行的研究表明,到2020年亚太区将成为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184家公司的重点投资对象,研发投资将超过欧洲或美洲。这184家公司,有很多是我们的客户,所以我们也要跟着他们走;而且宏观地从各方面的来看,中国的发展也需要有这样一些创新,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非常有所作为的新兴市场,我们要发展得更聪明一点,去配合这样一个市场的发展,我们觉得研发创新非常关键。我们预计到2020年巴斯夫全球研发可能会有25% 在亚洲,其中一大部分会在中国。巴斯夫亚太创新园侧重于综合性的研发,重点会放在新材料领域,但新材料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很多方面综合的考虑,所以上海研发中心将会有450名科技人员,而且会在短期内继续增长。这样一种转型是我们的战略性原则,通过这样做来帮助客户在中国新兴市场不断发展,也能够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把产品组合、生产工艺和各种方案不断地调整以配合中国发展。
记者:我们知道巴斯夫启动了“创造化学新作用”战略,并将其作为全球统一的宣传理念。您能帮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战略吗?
关:巴斯夫不单是生产化学品的公司,而且是创造化学作用的公司。我们以化学为诱因来推动、引领一些创新思维,这样的一个理念很快就会变成化学作用,不单是产品当中分子的化学作用,而且是个人、整个集团、整个企业在这个社会中的“化学”作用。
我们希望以创新科学来推动发展的,而“化学”作用其实也是在推动发展。这个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而且能够符合可持续性。比如现在我们出台的未来重大项目都需要有一个社会稳定性的评估,因为也许从传统上看这些项目都是没问题的,但是社会大众都不认同,那就需要进一步沟通。要让社会公众能够配合、支持,我们就要不断沟通。所以创新推动的化学作用基本上就是不断地去发挥它的一种良性影响力,通过产品、供应链、员工、客户等能够接触到的各个社会领域,尤其是关注我们的利益相关方,不断地进行良性正面的沟通,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我们在做什么,跟社会联系在一起创造一种未来的新价值,而这种新价值是一个经济价值,但也是环保价值,也是社会的新价值。
所以说“创造化学新作用”本身的含义很广。我们在2004年提出,要承担化学公司的承诺和责任,一直到现在,我们已经不单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希望能够发挥“化学”作用,正面影响我们周边能够影响的人,追求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在它背后的意义。
记者:巴斯夫在其它国家也进行了企业创新领域的开发研究,是否可以总结一些来自他国的经验?中国相比是不是会有一些区别?
关: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周期,或者说是成长期。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是一个新兴市场。从新兴市场的角度来看,就我自己看到的不同国家之间还是有共同点的。目前全球新兴市场都是新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增长得比较快,人口比较多,面对的问题也比较多,尤其是环保安全问题,但是新兴市场一定要做好的,不然的话全球就没有平衡发展。而且大部分的新兴市场对于能源的需求、对于物质的要求也很高,因为新兴市场人口不断发展,都是年轻的一代。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有很多共性的,可以互相学习。要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它的定位还是应该如何共同分享经验,按照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市场的地理环境来发挥它最大的优势,但是最终还是要满足能够让更多的一些相对没有那么富裕的人口达到一定经济水平,同时这样的发展也不影响到我们资源的平衡、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平衡点,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这些东西值得去分享。
记者:回到化工安全、环保、企业经济增长和企业社会责任这样一个对于化工企业比较敏感的话题,巴斯夫对此有什么独创性的处理理念?如何去处理这当中的关系?
关:用最正确的方法,用最透明的方法,用最包容的方法去沟通、去获得社会的认同,除此之外没有其它途径。作为一个化工企业,我们可以理解公众对我们的一些忧虑,因此我们也要对公众做更多的说明。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离不开化工、离不开化学的,从厨房到卧室,以及最贴近的、保护我们皮肤的护肤品基本上都是和化工相关的。巴斯夫愿意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在行业内不断地去分享我们的经验。
如何跟大众去说明、去沟通?只能通过不断地建立高度的信任,不断地有各种信息披露。这些信息披露不单是说排放了多少量,有的时候我们的确是要面对的是有一定物理的规律,比如我的生产增加了排放就增加了,除非我重新改变我的技术,但是目前这可能已经是最好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不断地跟公众沟通,让公众理解我们。
巴斯夫从2008年开始做大中华区综合报告,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责任三个部分信息公布给大家。这个报告的中英文版每年发布一次,可在巴斯夫的官网公开下载。这个报告并不是一个公关工具,也不是一个宣传手册,它里面是大量的信息。因为我们需要提供信息,需要这样的透明度才能进行理性的沟通,尤其是在工业领域,需要跟大家说清楚各种各样的环保数据,我们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这样,这也是巴斯夫全球第一份规范的,披露社会、经济、环保信息的区域性综合报告,里面对环保数据的披露是让我们很骄傲的,今天在国内还没有多少家企业能够做到这样完整的环境信息披露。这里首先是“三废”,即废气、废水、废弃物的总量的说明;还有对耗能、耗水总量的信息披露;包括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和安全指标。
另外还有我们对于社会各方的投入,比如在教育等方面。我们做的不单是捐赠,而是希望创造一个社会的连环作用。比如 “爱心老师”项目,我们的同事帮助残疾人家庭的孩子学习英语,进行了很多年,从这个项目中走出来的一些年轻人非常积极,他们到了大学以后也组织志愿者去做同样的事情,这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的共享价值,他们能够回馈社会,我觉得这更有意义。
记者:从您的简历上可以看到,您拥有着一个富有创意的人生:生于香港、留学英国,在很多国家都有从业经历,现任职于巴斯夫。从您个人的管理经验的角度,您给这个企业带来了一些什么样的创新意见?其实这个企业也有一些您个人的风格,其中有没有您个人的一些因素在里面?
关:我觉得两方面都很重要:一是要了解公司的创新战略以及公司战略,能够在这个战略形成的过程中去参与,在战略出台之后要去推动、去落实。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的专业经理人,这是要做好的。个人的一些风格、一些创新能够以身作则,让大家知道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创新,所以我们管理层也会不断地去找一些创新点。我们企业最终的核心价值也包含着我们的企业家精神,但是这个企业家精神的平衡点很重要。我们的要求很高,你既要按照公司的计划去推动,同时也要不断地去追求作为一个企业家的精神,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定有一个平衡点,每个个体都要不断地去发挥他积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公司最基本的价值观就包括创造力和企业家精神,两个部分不断地要求我们进行创新。
二是开放性,开放本身就是一个鼓励创新的氛围,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要开放。要多跟别人沟通、多跟别人介绍,要求人家给你一些不同的意见,有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心态;同时我们也有一种有放有收的价值观,就是要有责任感。责任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要明确,不能说什么都是开放的,什么都是创新的,最基本的安全一定要做好,还是要有一个责任的范围,责任是把我们绑死的,既有责任又有开放还有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因此在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的认识下,作为管理层,我们需要不断地去考虑各个方面,要不时地提醒自己,也需要以身作则。
结语
创新本身不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迸发出来的东西,而是一种企业的发展战略。
正如关志华先生所言,企业如何去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以及真正把创新的东西做出来,如何把资源投入到创新中去推动,同时把它变成未来市场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力,形成这样一个良性循环非常重要。
以战略性规划涵盖创新型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公司管理、社会关照与环境保护,巴斯夫的创新之路不失为中国企业创新的一种借鉴。以创新为依托,巴斯夫正面向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谱写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