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今能胜昔否

我的母校上海四平路第二小学建于1950年代。当年有同济大学领导希望办成同济附小,前提是生源均为本校教工子女。可校长坚持教育平等。因无法沾上大学“资源共享”的光,母校课室破烂、桌椅摇晃……如今,母校改为“同济小学”,是无数家长趋之若鹜的名校。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贫困学生、外来工子女?

责任编辑:史哲 戴志勇 蔡军剑

我的母校上海四平路第二小学建于1950年代。当年有同济大学领导希望办成同济附小,前提是:附小生源均为本校教工子女。可喝民国奶长大的小学校长坚持教育平等,不管爹妈身份,附近的孩子都能入读。不过因无法沾上大学“资源共享”的光,母校课室破烂、桌椅摇晃……在一次聚会中,有学长、老师抱怨已被打成“右派”的那位老校长:“当初答应那个条件,学校怎会穷与破!”如今,母校改为“同济小学”,是无数家长趋之若鹜的名校。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贫困学生、外来工子女?

想起哈佛法学院曾因录取一位黑人,却不录取另一位成绩更好的白人学生。面对另一种“种族歧视”的控告,校方回应:哈佛法学院要训练的律师,出来要面对社会,能了解一个年薪不到一万美元的人是怎么想事情、怎么生活的,所以不能让学生处于一个“温室”的环境。愿教室明亮、设备先进的母校,胸怀能超越当年,也能超越哈佛!

 

网络编辑: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