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异地高考改革 “大限”将至 应声寥寥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但“大限”临近,目前只有5省市明确了异地高考的具体标准。异地高考政策出台难在哪里?分歧是什么?它的发布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责任编辑:叶伟民 实习生 邵世伟

(向春/图)

编者按: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但“大限”临近,目前只有5省市明确了异地高考的具体标准。作为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异地高考逐渐升温成为最受瞩目的社会民生议题之一。异地高考政策出台难在哪里?分歧是什么?它的发布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北京、上海等地考生享有的高校招生配额方面的特权,是异地高考方案难产、高考移民无法杜绝的症结所在,而户籍制度、地方保护主义、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等无不在助筑着壁垒。

现时,距离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各地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的“大限”(2012年12月31日)已不足3个星期。

虽然早前有十余个省市称将于年底前公布方案,但截至发稿止,已经明确相关政策细则的省市却仅有5个——黑龙江、山东、福建、江西、安徽。其他地区则大多称方案“正在调研”或“征求意见”中。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首批出台异地高考方案的省份,具有非户籍考生数量较少,高考门槛较高或经济欠发达等特征,以致放开异地高考与否,对本地影响均有限。

在所有待出台细则的省市中,京沪粤三地呼声最高,同时也最为艰难。近期媒体频曝的京沪两地户籍人士反对异地高考事件,更催生争论和变数。

京沪粤症结

“不能拖而不决,也不能操之过急,一刀切。”这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对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建议。但对中国三大超级省市——北京、上海和广东的非户籍考生来说,每一刻都是煎熬。进入12月,三地出台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网上报名的有关规定,均未涉及异地高考的内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8)


回复

2014-08-10

亲们,在家无聊不知道做什么的,可以来试试做网上事儿,要求有责任心,热情大方,要有电脑会使用阿里 旺旺 就可以来试试。。每天结清 五十到三百左右,多做多得,时间地点自由安排,具体详情查看官方博客 百度:景倾唯晴报名处

回复

2012-12-14

不能真正选拔出人才,靠各种特权大搞不公平,国家未来,民族希望都将大大折扣。

回复

2012-12-14

二级运动员加分是高考制度的一颗毒瘤 总编大人: 提供一个你们新闻线索。 “二级运动员高考加20分”,我不知道这项政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也不知道这项政策是否全国各省都在执行,但我知道,至少目前这项政策仍在四川省高考中有效。 20分!在中国如此惨烈的高考竞争面前,其诱惑力和影响程度是何其重要,你们比我更清楚得多。由此而引发出了学生及其家长趋之若鹜,竞相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孩子“谋取”二级运动员资格,从而取得高考20分的优势。而学校又是怎么做的呢?那就是在每年年底组织部分高三学生进行突击训练,让学生被二级,以备来年加分。当下,四川各中学为迎接2013年高考加分而突击培训、用钱取得二级运动员资格的竞争正如火如荼。一名合格的二级运动员岂是突击训练得出来的?于是乎二级运动员资格成了各级教委、体育局、体育老师等年底狂收“红包”的重大机遇期,年复一年。更有甚者,高三老师公开在学生中教导“你们家里有关系的就赶紧去活动”、“考不上二级运动员可以去买”。于是出现了有的学生从来不参加训练,只是在测试时象征性地到场露面签到,便成了一名胖乎乎、弱不禁风的“二级运动员”。 如此现象,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会产生怎么样的心理影响呢?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会产生怎么样的引导呢?对整个国家的信用、社会风气将产生怎么样深远的影响呢?各位可能比我更加分析得明白。 其实,我并不反对体育尖子生在高考中有优待,关键在方式上,为什么不只采用学生在各级运动比赛中直接取得的成绩作为唯一依据呢?只有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才是体育尖子生真金白银的标准,为什么要采用一个可以用钱买到的二级运动员资格作为标准呢?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回复

2012-12-14

再次感觉到 由于经济问题而带来的一系列求学等问题

回复

2012-12-13

中国都入世了,各省还没入市

回复

2012-12-13

好的学校都分布在京沪粤三地了,把好的教育资源转向其他城市一些,估计就好了!!!

回复

2012-12-13

这样的出台时间安排会害了好多人,明年6月的考生赶不上政策出台的时间,你们可知道有多少人会在补习一年以换得异地高考的权利。

zp
回复

zp

2012-12-13

个人利益与户籍捆绑,与档案捆绑,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滞后性。但是在如此庞大的国人数量面前,你还会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来进行管理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