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必真懂李安
片中所有问题的答案,李安曾经的话是最好的回答:很显然,我们不停地拍电影,是因为没有答案,只有好的问题。
至于片中所有问题的答案,李安曾经的话是最好的回答:很显然,我们不停地拍电影,是因为没有答案,只有好的问题。当然,他并非没有提供答案
要弄清楚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PI》)到底在说什么,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
比起小说原著第一部分长达93页的冗长开篇,电影虽然做了极大克制,但依然四平八稳。喋喋不休的絮叨,让很多观众对导演李安这部新片的第一印象并不好。海上漂流是小说第二部分,也是最精彩的段落,在3D视听的逼真再现下,让你好像和少年派一起踏上了这场长达7个月的求生苦旅。当他最后瘫倒在沙滩上那一刻,你也像耗尽了全部的力气。
所以你会看到无数人在影片结束后陷在漂流部分,反复咀嚼心灵的归宿和生命的成长。毫无疑问,这些是李安想说的。但是他还留了一些最重要的话,在你精疲力竭没有缓过神来的第三部分。
从《制造伍德斯托克》之后,影迷有近四年没有看到李安新作了。离开这么久,拍片一向谨慎而又全情投入的他,这一次到底想说些什么?
理查德·帕克是谁
基本上,这是一部不存在所谓“剧透”的电影。跟《泰坦尼克号》一样,它也是一位幸存者讲述的海难往事。
和圆周率同名的派是个16岁的印度少年,他和哥哥以及经营动物园的父母一起乘坐一艘日本货轮举家迁往加拿大。那些关在货舱笼子里的动物,是他们最重要的家当。航行4天后,货船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里失事沉没。当时在甲板上的派被水手扔上救生艇,和他一起幸存的还有一匹伤腿的斑马、一头母猩猩、一条鬣狗,和一头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鬣狗先后咬死了斑马和猩猩,两天半以后,帕克吃掉了鬣狗。不到四十英尺的救生艇上,只剩下派和这头重达450磅的食肉动物,他们将一起熬过这场历时227天的漫长漂流。
《PI》的原著小说是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2002年获奖作品,文学改编是李安自《理智与情感》以来最常见的创作方式。与此同时,他还有一个著名的改编原则:这是我的电影,不是你的小说。与以往历次改编不同,除了增加少年派与少女的情感线,《PI》几乎完全遵从了原小说的叙述结构,甚至人物部分台词。不难想见:原著的精神世界,完全吻合了李安的内心。
打开《PI》的第一把钥匙,是弄清楚那头3岁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的真实身份。在书中,派曾经想过6种方案来消灭帕克,最终全都放弃。电影里,派在帕克落水后有过一次机会,可以消灭离自己最近的这个死亡威胁。当他举起斧子看着扒在船舷睁着一对求生大眼的帕克时,恻隐之心最终占了上风,放下斧子时他问: “我到底在干什么?”最终他选择的是书中的第七个方案:让帕克活下来。
为什么让它活下来?派的解释是:死亡尽在咫尺,跟它终日艰难相对,可以让他忘记失去亲人的痛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他的说法和原著里的答案完全一致:如果帕克死了,我就得独自面对绝望,那是比老虎更加可怕的敌人。
理查德·帕克到底是什么?在爱伦·坡1838年的小说里,这个名字是捕鲸船上的水手。海难发生后,他提出抽签决定牺牲谁来维持其他人的生命。结果他被抽中,成为其余3人的食物。在此后的几次真实海难中,的确有幸存者名为理查德·帕克。海难发生后食人为生的记载还在1766年发生过,那艘船叫“老虎号”。由此不难明白,为什么作家扬·马特尔会在派身边安放这样一个令人汗毛倒竖的庞然大物。
如果仅仅是提供一场再创行业标杆的3D饕餮,《PI》一定不会让这么多人反复回味。它展示的还是一片关于隐喻的汪洋大海,而理查德·帕克,是其中最精华的题眼。
和派一样,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作别父母亲人的孤独漂流。生命本质不过就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千般况味中不乏否极泰来(绝望中派掀开的油布下有淡水、饼干等救生包),不失乐极生悲(派醒来时戏水,招来座头鲸出海将木筏和救生品打散架);偶尔天上会掉馅饼(饥饿之际派和帕克迎来一场飞鱼雨),碰巧也会有一些幸福来得像梦境(浮岛上充足的食物和淡水)。当你以为这是安顿之所,白日的一切美妙便烟消云散,食人岛很快露出真实面目。于是明知前路吉凶未卜,你依然只能选择离岛上路,继续漂流。
而且,你一定会带上帕克。因为他就是你,你就是他。他大口流淌的欲望咆哮不止,你心底理性的声音警钟长鸣;他满身兽性的桀骜毕生难驯,你身上人性的光辉一点就亮。他离不开你,不是你千钧关头施以援手他早浮尸千里;你离不开他,不是他终日如影随形你不知道如何走完这迢遥长路。他是本我,你是自我。你之所以和他同路,是因为要找一个答案。——别忘了,《PI》是一个要“让你相信上帝”的故事。
答案在哪儿
获救后在医院里,派向前来调查海难的日本船运公司人员讲起了他和帕克的故事。对方无法接受,他只能讲了另一个故事:那晚和他一起幸存的还有妈妈,水手和厨子。后来,厨子杀死了水手和妈妈。派杀死了厨子。
两个故事,到底哪个真实发生过?重新梳理一下,跳出3D技术带你置身的海上世界,你会找到很多线索。
那么多乘客没能逃生,关在笼子里的动物是怎么逃出来的?香蕉在海里能够浮起来并且成为成年大猩猩的救生筏吗?老虎是在漂流两天半以后才出现的,它之前在哪儿?食人岛在植物学上成立吗?它为什么从来没有被其他人遇到并且记载过?一只孟加拉野生虎,在墨西哥的海边丛林里能够生存而且彻底不被发现吗?面对询问,派说不记得了,但是你可记得他能一个数字都不错地连写3块黑板的圆周率,女孩的舞蹈他看过一次之后就能复盘所有动作?
很显然,回到常识系统,并没有什么理查德·帕克。它是杀死厨子之后的派在绝望中必须想象出来的存在,并且派要在意念里与之搏斗,才能挺到第227天。所以,帕克其实就是派。还记得它原本应该叫什么吗?对,Thirsty。李安其实埋过一次伏笔:在派更小的时候他和哥哥打赌去教堂偷圣水,神父发现后问过他:You must be Thirsty?片尾它头也不回走进丛林的那个镜头是另一个隐喻:从地狱归来之后,我们登陆的也不是桃花源。所有本性又会再度附体,伴随我们走进丛林。人生就像无限不循环的圆周率,每天直播,无法回头。
在小说里,关于帕克是否存在,作者扬·马特尔留下的线索更明显。调查员之一冈本先生离开时说:我们开车走时会小心的,我们不想碰上理查德·帕克。派告诉他:别担心,不会的。他躲在一个你们永远找不到的地方。
派还在书中说过:如果我活下来,就说明上帝跟我在一起。在片中,调查员最终相信并记下了第一个故事。当登门的作家作出同样选择后,派说:所以你是追随上帝的。这两个版本,最大的差别就是:一个激发你内心全部的信念、希望和爱,而另一个揭示的全是生死边缘丛林法则下人类的恶。上帝既然全知全能全善,那么追随者该如何选择其实不难。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不应该是关于信仰,而应该是‘讲故事’的价值,以及‘讲故事’这件事怎样为生活赋予秩序和智慧。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是关乎信念的飞跃。”李安的这段话,是理解《PI》最重要的一副解码。
还有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细节,派在少年时代有3个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但是片子的落点,选择的是上帝。你一定要知道:福克斯公司砸下1亿美金,不是为了让李安传播东方神秘主义。派最终的精神归宿,一定是一个在西方世界获得最大认同的选择。作为一个亚裔导演,李安能做的,是站在卡梅隆的肩膀上,用精美绝伦的3D技术,将故事和讲述行为本身变成一件更美妙和更有尊严的事。
至于片中所有问题的答案,李安曾经的话是最好的回答:很显然,我们不停地拍电影,是因为没有答案,只有好的问题。
当然,他并非没有提供答案,还记得片尾吗?作家问派:这么说,你的故事有个美好的结局。派回答:看你怎么决定。现在,故事是你的了。那句话,派是冲着镜头说的,那也是李安想要对你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