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精选】桑德尔的公正与迷失

迈克尔•桑德尔这位政治哲学公共课教授留给笔者的整体印象,并不是关于公正的理性阐述,反而是对于人类共同体已经初步形成的价值体系和制度框架的贬低否定。从中折射出的,是普遍左倾的美国高等院校及其校园文化,在人类共同价值的阐述解释方面游移不定、空洞贫乏的逻辑混乱和价值迷失。

擅长于课堂论辩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公正:该如何做是好》(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一书的作者迈克尔•桑德尔,被中文出版商赞美为“哈佛听课人数最多的公开课,网络视频超过1000万人次点击”的“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但是,细读该书的中文译本,这位政治哲学公共课教授留给笔者的整体印象,并不是关于公正的理性阐述,反而是对于人类共同体已经初步形成的价值体系和制度框架的贬低否定。从中折射出的,是普遍左倾的美国高等院校及其校园文化,在人类共同价值的阐述解释方面游移不定、空洞贫乏的逻辑混乱和价值迷失。

一、 意思自治与身份奴役

该书第八章的标题是“谁应得什么?/亚里士多德”,其中又有一个小标题是“亚里士多德为奴隶制辩护”。按照桑德尔的介绍,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一种适合。“正如有些人天生就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而言,奴隶制的境况不仅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公正的”。亚里士多德反对的,是强制不愿意充当奴隶的人——尤其是在战争中被俘虏的前自由人——充当奴隶。用他的话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成为(正因为如此他也确实成为)他人的财产,如果他出于理性而理解了发生于他人身上的事情——唯独不理解他自身,那么这个人在本质上就是一名奴隶”。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唯独不理解他自身”,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对应的是更加准确的另一个概念,即“缺乏自我规定的意思”:“甘受奴役的现象发生于整个中世纪,在德国直到三十年战争后还可以看到。普鲁式在1806年战败之后,废除了依附关系,同时还取消了慈悲的领主们照顾贫、病和衰老的依附农的义务,当时农民曾向国王请愿,请求让他们继续处于受奴役的地位——否则在他们遭受不幸的时候谁来照顾他们呢?……无论如何,我们必须认定,平等是有例外的。对于缺乏自我规定的意志来说,平等是无效的。”

恩格斯所说的“自我规定的意志”,也就是桑德尔在书中一再贬低否定的自由意志;或者说是以人为本、自我健全、意思自治、自由自主的主体意志。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高礼物,同时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是不是具备“自我规定的意志”,是前文明的强制奴役和甘受奴役的身份奴役社会,与现代文明的意思自治、自由自主的平等契约和平等法律社会之间的第一分界线。

单就中国传统社会来说,具备“自我规定的意志”的以人为本、自我健全的主体个人,在1840年之前是从来没有正式出现过的。关于这一点,鲁迅在《隔膜》一文中写道:“满洲人自己,就严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称‘奴才',而汉人却称‘臣'就好。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锡以嘉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在另一篇《我谈“堕民”》中,鲁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更加切实地介绍了“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的一部分“炎黄之胄”,因为“缺乏自我规定的意志”而“甘受奴役”的社会现象:“我还记得民国革命之后,我的母亲曾对一个堕民的女人说,‘以后我们都一样了,你们可以不要来了。'不料她却勃然变色,愤愤的回答道:‘你说的是什么话?……我们是千年万代,要走下去的!'就是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这是堕民以外的自由人所万想不到的罢。”

1840之前的中国社会,从来没有甲乙平等的双方契约和人人平等的公共法律;有的只是天人合一加政教合一的儒教皇帝,以奉天承运、替天行道的甲方名义,对乙方实施强制奴役、强制命令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5)


回复

2013-01-07

看完公正课,但是大多数课堂上所提到的概念不是太懂,因为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更不用说对课程内容本身做出评价了。 但是很欣赏那样的课堂气氛,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论点,无论听起来是多么离谱。有争论就会有认同,就会有收获有成长不是么?中国的课堂这样的气氛太少了,一家言,一堂之主……作者写这样的文章也很欣赏,因为在同一种认同的氛围内,争鸣,支持。 最近还看到了桑德尔教授北京大学的讲座,作者也可能看到了。你可以对比一下国内外两种课堂气氛就知道了,桑德尔教授调动不起来讲座上的气氛,不像他在哈佛的效果。原因可能还是和我自己存在的问题是一样的,读书思考积累的知识储备不够高度。

回复

2013-01-07

看完公正课,但是大多数课堂上所提到的概念不是太懂,因为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更不用说对课程内容本身做出评价了。 但是很欣赏那样的课堂气氛,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论点,无论听起来是多么离谱,有争论就会有认同,就会有收获有成长不是么?中国的课堂这样的气氛太少了,一家言,一堂之主……作者写这样的文章也很欣赏,因为在同一种认同的氛围内,争鸣,支持。 最近还看到了桑德尔教授北京大学的讲座,作者也可能看到了。你可以对比一下国内外两种课堂气氛就知道了,桑德尔教授调动不起来讲座上的气氛,不像他在哈佛的效果。原因可能还是和我自己存在的问题是一样的,读书思考积累的知识储备不够高度。

回复

2012-12-29

你写这么多让我多桑德尔的课程一点兴趣都没有,开篇提到桑德尔是最受欢迎老师之一,我还想听他上课,文章最后我没有想听他课的冲动了。

回复

2012-12-28

哎 列了那么多概念!个人觉得桑德尔在课程一开始就对自己讲授有所定义,教给学生怀疑批判,甚至一段时间内他们会变坏,会陷入混乱,会遭受矛盾,为此他们必须在离开课堂后运用自己的理性在生活中寻找答案!一个好的老师所做的最有价值的事将是启蒙学生的理性,而不是灌输已有的价值,即使那样的价值为认为是多么的正确,如果不是学生自己的思考发现,而只是课堂所得,那么遭遇到现实生活就会瞬间崩溃!从这个方面看,本文作者似乎不应该用他的思考和这本书较真,如此仅根据一本课堂讲义批评桑德尔教授,有失公正,所用之词也过于随意和情绪化。

回复

2012-12-27

尽管美国大学这些年来很“左”,(靠着左派言论和政治正确混饭吃的一大堆),但桑德尔绝不是个中代表,甚至我觉得有点相反呢

回复

2012-12-27

曲高和寡。

回复

2012-12-27

作者是“自我规定的意志”的鼓吹者,他在最后也说了,所谓的“自我规定的意志”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优先于所有实体价值的第一位价值。作者对桑德尔的那些解读,断章取义,有点站在自我立场自我陶醉的感觉。

回复

2012-12-26

我觉得本文作者还是先把英文版的读几遍再思考吧

回复

2012-12-26

我觉的作者还是读一读英文版再思考吧

回复

2012-12-26

第一段“意思自治与身份奴役”,作者说“单就中国传统社会来说,具备“自我规定的意志”的以人为本、自我健全的主体个人,在1840年之前是从来没有正式出现过”这个观点有点搞笑,你可以说没有成为主流发展壮大,但你不能说从来没有过。而作者认为桑德尔的所谓游移和缺乏“自我规定的意志”,我到觉得那是桑德尔在尝试从人类已经形成的价值体系和制度框架中寻找“自由意志”身处其间的平衡点,并非全盘否定。第二段“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与桑德尔的团结义务”。没错当下的世界国籍可以选择,但国籍选择之后对原有国籍天然的“情感纽带”是你不能控制的(作者不要跟我说这个你都能“选择”),这也是桑德尔“爱国主义、团结、集体责任”的基础,与其说桑德尔缺少“自我规定的意志”,不如说他在强调这种“意志”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在这种局限性里面建立一种平衡。第三段“桑德尔的意志欠缺与价值迷失”,作者在这部分论述没有说服我是因为,他没有认清契约的局限性,或者夸大了契约的适用范围。

回复

2012-12-26

作者还是多读读政治哲学史再写这种文章吧

回复

2012-12-26

作者把矛头直接对准哈贝马斯兴许更有的放矢。但毕竟我们的道德哲学已处于后海德格尔时代,对古典共同价值难免游移不定,可读读威廉姆斯的《真与真诚》,大抵能理解,为什么说游移不定并不等同于价值迷失,(后)现代人令人感佩的品质正在于在混乱中自我建立价值的勇气。

回复

2012-12-26

.............想问作者,桑德尔哪里贬低否定了自由意志???我倒觉得他反而是称赞 还有,“与归属感相伴而来的是责任。如果你不愿意承担任何将自己国家的故事带入当今的责任,以及那种可能伴随着这一故事而来的各种道德负担,那么,你就不可能真正为自己的国家及其历史而感到骄傲“,这样的话,为什么在作者看来就是”就显得异常地虚伪矫情和空洞贫乏“??不为自己国家或者先辈所犯的错误而感到愧疚,那怎么有理由为自己国家或者先辈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这样的逻辑错在哪里?又何处显得矫情空虚? 作者是不是对桑德尔有点偏见?

回复

2012-12-25

critical thinking.....

回复

2012-12-25

“自相矛盾、自欺欺人、游移不定、空洞贫乏的逻辑混乱和价值迷失”看到这些词真是让人忍不住发笑。 桑德尔本来就是在用一个“人”的理智,尽自己的可能来探讨“公正”这个概念。 是不是他给出个一点也木有矛盾的正确答案,作者就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