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窗” 求解环境群体性事件

2012年短短四个月,全国接连爆发了三起环境群体性事件,而自1996年以来,这类事件以29%的年增速困扰中国。环境群体性事件正陷入“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中国式循环。而多起事件结果是“多输”。什邡事件之后,当地几十家小化工企业照常冒烟。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周琼媛 陈佩

摆上桌面的环境群体性事件,需要各方、各利益体的协力化解。 (何籽/图)

2012年短短四个月,全国接连爆发了三起环境群体性事件,而自1996年以来,这类事件以29%的年增速困扰中国。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中央到地方,也在密集探讨应对事件之良策。南方周末记者遍访相关党政部门、专家,求解环境群体性事件新思维。

一位硕士生的困惑

北京大学环境法专业的硕士生周霖(化名),决定将自己这学期的课程作业锁定在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上,她想拍一部以垃圾焚烧为主题的视频,名字想了很久,叫做《开窗》,“现在,《开窗》还缺一个好的结尾:解决机制。”

她不是一个人在困惑。2012年11月17日,周霖旁听了一场名为“公共领域中的冲突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会议,参会人士包括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的教授、社区管理者和非政府组织,甚至还有一名法官。

在这场仅召开一天的会议上,竟有四个报告的主题是环境群体性事件。周霖越发觉得自己选对了题目,但对于结尾的困惑依旧。会场里,主持人常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也在反复问:“除了协商之外,还有什么解决方法?”

“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这是会议上学者们提及最多的一句话,会场弥漫着对现状的担忧情绪。

你一言,“环境群体性事件最大特征是对象泛,模糊、没有明确的诉求。很多时候甚至没有科学的依据。”

我一句,“要有充分讨论的空间,不仅要给反对者,也要给支持者的声音,创造更理性的环境。”

一位中央党校的教授接过了话:“我们党校希望得到专家的支持,把理念、方法介绍到党校系统中。这样地方官员在承接项目时就会知道,若没有公众参与,结果往往都是不好的,甚至是双输。”

还在读大学本科时,借助课题调查,周霖去了反对建设垃圾焚烧厂的北京市六里屯周边社区调查,即便是缺乏社会阅历的学生,都能轻易地察觉问题的复杂性,“根本不是理论上的‘政府应该公开信息,公众应该理性参与’一句这么简单。”

只是两年光阴,频频爆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背后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位大学生的想象。

案牍上的进步

周霖的课件资料里还来不及刷新最新的这两个数据:

29%——自1996年来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年增速,这是在最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杨朝飞透露的数据。

专题会上提及的另一个数据是三十多万——“十一五”期间环境信访的件数,环境访民成为了中国庞大访民队伍中的新类型。

刺激周霖专业神经的则是最近的一连串新闻。2012年刚过去的短短数月里,四川什邡、江苏启东和浙江宁波接连爆发了三起环境群体性事件。她发现,身边的老师,圈子里的学者,政府的官员,开始为这个话题忙碌起来。

李明所在的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目前正在等待中组部批复2013年的授课计划。其中,有一门针对群体性事件应急的课程首次被列入课表,成为未来培训官员的必修课。这名副教授注意到,2010年以来,环境类群体性事件已呈多发态势。

而早在2009年,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单光鼐就已经在《南方周末》的文章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50)


回复

2014-04-11

同意

2012-12-02

如果说项目足够好,那么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应该就是“管理沟通”没做好吧

回复

2013-07-30

支持你获奖,但还是要进步,你只是在中国比较起来做得好些。

回复

2012-12-23

群体性的环境侵权司法救济急需完善

回复

2012-12-07

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的先声?

回复

2012-12-05

身边的癌症多了自然联想到身边的生活、生存环境,还包括食物

回复

2012-12-04

照你的说法,无论是厦门、大连,还是十方、启动,普通百姓都不应该走向街头,但他们确实去了,这又如何解释?

2012-12-04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于中国这么贫穷的国家,这样的事情只是富人的游戏,绝大部分的老百姓,哪个真正关心过什么狗屁环境啊,他们关心的是明天吃什么,物价会不会涨,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环境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我参加过的环评项目也挺多了,民众的参与那纯粹是扯淡,他们大多都只是关心,这个项目搞起来之后我的生活会不会改善,如果不行,那这个项目在他眼里肯定不可行了!

回复

2012-12-04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于中国这么贫穷的国家,这样的事情只是富人的游戏,绝大部分的老百姓,哪个真正关心过什么狗屁环境啊,他们关心的是明天吃什么,物价会不会涨,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环境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我参加过的环评项目也挺多了,民众的参与那纯粹是扯淡,他们大多都只是关心,这个项目搞起来之后我的生活会不会改善,如果不行,那这个项目在他眼里肯定不可行了!

回复

2012-12-04

不论你信不信,这个世界绝对存在一位无所不能的神!有空去读读《圣经》吧!

2012-12-04

我不相信神灵和上帝,也不会寄希望于政党和政府的自觉。唯有法治,刚性的至上的法,可以束约政党和政府一切行为的法。

回复

2012-12-04

我不相信神灵和上帝,也不会寄希望于政党和政府的自觉。唯有法治,刚性的至上的法,可以束约政党和政府一切行为的法。

2012-12-04

你心目中谁能“对政府科以重责”?是神灵、上帝?

回复

2012-12-04

哎。

回复

2012-12-04

严谨的环境法,惩罚性的处罚,严格的执法,没有差别的对待企业,而不以环境与所谓的招商引资做交易,比什么都管用

回复

2012-12-04

别把事都说到执行层面上。维稳这事,还是制度层面上的问题。如果有正当的解决问题机制,老百姓干嘛要费如此周折?

2012-12-03

对,不能说党的大政方针不好,就是政府的执行力几近瘫痪,或畸形.

回复

2012-12-04

1 公权力必须由人民(最好说公=民)赋予,否则对立是必然的。 2 “而处江湖之远的人们往往没有处庙堂之高的执政者看得清,看得远”这话倒过来说或许能得到更多的人认可。几个月前的薄=某在重=庆那片天地算“处庙堂之高”吧?若不算,三十年前的毛=泽=东算“处庙堂之高”吧?他们“处庙堂之高”都干了些什么? 即便正反都不能确定,那也得有社会上多数人认可规则和方法来确定,这就是民主=宪政。

2012-12-03

你觉得人民的权利和公权力是对立的吗?你觉得会不会发生公权力被人民的权利肆意侵害的情况? 问题的实质就在度上。凡事有度,过了就错。而对度的把握正是对领导的最大考验,而处江湖之远的人们往往没有处庙堂之高的执政者看得清,看得远。

回复

2012-12-04

就是乡镇普选也没有迹象,更别说县域了。

2012-12-03

个人觉得,县域普选足矣。 在政治模式中,有从下往上的,也有从上往下的。天地交,才否极泰来。

回复

2012-12-04

要想替“父母”分忧,这个你真还得向倪大姐好好学学!

2012-12-03

实现民主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放弃政权.新加波\不丹等邻国就是很好的先例.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等到为人父母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父母的不易,都会对自已青春期的叛逆感到内疚,衷心希望中华民族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不要任凭情绪的宣泄造成不可弥补的过错。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具体分析,不要无限地放大开来。

回复

2012-12-04

要搞清党和政府的关系。

2012-12-03

对,不能说党的大政方针不好,就是政府的执行力几近瘫痪,或畸形.

回复

2012-12-04

你心目中谁能“对政府科以重责”?是神灵、上帝?

2012-12-03

开窗?为政府支招,有时只是怎么坑蒙拐骗民众的游戏。 ...早些年说要搞环评,现在呢?环评成了虚设,“专家”政府要养多少有多少,可靠度低下。一群体性,又搞维稳风险评估,结果可想而知的。 为什么不反省下政府自身?为什么不对政府科以重责?

回复

2012-12-03

对,不能说党的大政方针不好,就是政府的执行力几近瘫痪,或畸形.

2012-12-03

开窗?为政府支招,有时只是怎么坑蒙拐骗民众的游戏。 ...早些年说要搞环评,现在呢?环评成了虚设,“专家”政府要养多少有多少,可靠度低下。一群体性,又搞维稳风险评估,结果可想而知的。 为什么不反省下政府自身?为什么不对政府科以重责?

回复

2012-12-03

开窗?为政府支招,有时只是怎么坑蒙拐骗民众的游戏。 ...早些年说要搞环评,现在呢?环评成了虚设,“专家”政府要养多少有多少,可靠度低下。一群体性,又搞维稳风险评估,结果可想而知的。 为什么不反省下政府自身?为什么不对政府科以重责?

回复

2012-12-03

你觉得人民的权利和公权力是对立的吗?你觉得会不会发生公权力被人民的权利肆意侵害的情况? 问题的实质就在度上。凡事有度,过了就错。而对度的把握正是对领导的最大考验,而处江湖之远的人们往往没有处庙堂之高的执政者看得清,看得远。

2012-11-30

环境问题只不过是因为使一个地区所有的人在同一时间都遭受了侵害,因此才会发展为群体性事件,其他的公权力侵害百姓权利的事情虽层出不穷,而且愈演愈烈,但是因为受害者面较小,往往很少发展成一个地区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原因还是在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意识,只有在自己也遭受公权力的侵害的时候才会知道要反抗,而这时往往又是一种喊破嗓子也没人能帮你的悲哀。但,除了环境问题之外,又岂知有一天人民意思觉醒,群起捍卫自己权利的事情不会发生呢。思考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时间还不如好好思考,怎么解决当下的矛盾,让人民的权利不被公权力肆意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