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于见】老人不是包袱

在我居住的城市,与老人有关的世界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各行各业,老人没啥希望、前途,只有青春才是资本、热钱。我们所谓的老龄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安置老人的问题,根源是我们的观念出了问题。这种拒绝守成、从零开始的文化,已经深入骨髓。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张婷

各行各业,老人没啥希望、前途,只有青春才是资本、热钱

对于伦敦,我的一个印象是,这城市到处是女王般仪表堂堂、高贵严肃又亲切和蔼的老同志。也有许多老妇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坦荡磊落。他们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地坦荡磊落?这个伟大的城市是他们建造的,是他们的青春为这城市的辉煌奠基。随处可以证明他们曾经创造了这个城市,伦敦没有拆迁,所以92岁的设计师可以指着那座教堂的窗子说:这是我设计的!泥水匠可以告诉他的重孙:你的足球场是我砌的地基!

老人依然活跃在沙龙、酒馆、剧院、教堂。我朗诵诗的那个下午,大厅里全是中年人和老人,提问踊跃而深刻。他们不仅是爷爷奶奶,更是教师、顾问和高人。老人不是包袱,而是那国家的活史书、精神容器、道德楷模、美食秘方,以及某种久经考验的生活品位。

伦敦有许多老人用品商店,不是凤毛麟角的一两家,老气横秋专为敷衍老人赚几个小钱的粗糙丑陋专卖店,而是老人的时装店、老人的日用器皿店、老人的手工皮鞋店、老人的雨伞店、老人喝下午茶的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3)


回复

2012-12-09

尊敬老人,爱戴老人,就是尊敬自己,热爱自己。老人绝不是包袱,而是弥足珍贵的财富。

回复

2012-11-29

“夕阳”产业现在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回复

2012-11-28

“这位老亨利的恩泽未必小于女王陛下。”

回复

2012-11-28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回复

2012-11-28

中外文化不同,想改变,难!

回复

2012-11-28

老人怎会是包袱,须知人人都会老的,更何况老人在年轻时都会为社会作出过贡献。

柯岚
回复

柯岚

2012-11-27

路漫漫。。。

回复

2012-11-27

「伦敦的老人们可能还占些优势,英国女王,那位引领英国高品质生活和时尚的老妇人,使得老人的地位也非同凡响,这种“顽固守旧”俨然内化为英国的民族性。在伦敦,举目皆是老房子、老街道,地铁也是古董,完全感受不到想象中工业国的焕然一新。难怪中国游客会大失所望:英国怎么如此落后而陈旧!」

回复

2012-11-27

作者诗一样的语言、火一样的热情掩盖不了冰冷的现实。以上海为例,每年近两百亿的社保缺口绝不是福音,而恰好就是负担。这个负担,当然不是这个城市近20%老龄人口们的本意,这是制度缺陷所导致的失误。细细探究下去,老人中有的辛苦一辈子,退休后发现更加的艰难;老人中也有工作时养尊处优,百无聊赖,退休后依然锦衣玉食,津贴俸禄照旧。所以,你在上海星巴克,看不到拴着宝贝牛皮夹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而星巴克室外的垃圾桶旁,却有可能有这样一位我们的父辈辛苦地捡拾着空的饮料瓶。手里,一般都是一条蛇皮袋。

回复

2012-11-27

作者诗一样的语言、火一样的热情掩盖不了冰冷的现实。以上海为例,每年近两百亿的社保缺口绝不是福音,而恰好就是负担。这个负担,当然不是这个城市近20%老龄人口们的本意,这是制度缺陷所导致的失误。细细探究下去,老人中有的辛苦一辈子,退休后发现更加的艰难;老人中也有工作时养尊处优,百无聊赖,退休后依然锦衣玉食,津贴俸禄照旧。所以,你在上海星巴克,看不到拴着宝贝牛皮夹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而星巴克室外的垃圾桶旁,却有可能有这样一位我们的父辈辛苦地捡拾着空的饮料瓶。手里,一般都是一条蛇皮袋。

回复

2012-11-27

忘记过去就是背叛未来,所有的都有还的一天。

回复

2012-11-27

废话,这还用你解释吗!

回复

2012-11-27

这个不是简简单单老年人在我国被蔑视的问题,这里面有很深的社会原因:这个时代的老人是怎样的背景下过来的呢,遇到过怎样的事,其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比例有多大?举个例子,北大经济法学泰斗芮沐先生,1908年出生的,一生对新事物及其敏感,80多岁时电子游戏刚开始流行,他还跑到商场去打电动。去年他以103岁高龄仙逝,100多岁了仍然是个大帅哥。他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30年代就在巴黎大学和德国读过书。而绝大部分老人,因为时代与社会的关系,他们的观念首先就无法解放,一生在时代的洪流中随波逐流。如果说到政府保障老人安度晚年,提高社保水平,那我不仅是赞成而且觉得是必须之举,但说到老人自己的观念以及老人的潮店什么的,那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他们从根源上就不可能有那样的观念啊,生产力达不到,妄谈意识是没用的呀。所以,等到70后及以后的一代代成为老人后,他们一定会成为很潮很体面的老人。

回复

2012-11-27

```

回复

2012-11-27

在日本 最大的触动也是老人家

回复

2012-11-27

在日本 最大的触动也是老人家

回复

2012-11-27

看到作者为诗人就笑了

2012-11-26

于坚先生,像您这样有身份的人应该是不屑于挤公交车的吧。您可能不知道,您现在所居住的城市里面,公交车上大多数时候都会挤满老年人,他们都会刷一种叫做爱心卡的东西,在上班族打工族的白眼中免费穿过一个城市,去买一把青菜或是二两肉末。 请原谅我的直白,这几年,我是越来越不喜欢您娇柔的写作风格了,那个写《尚义街六号》的于坚现在怎么就变成了一个对什么事情都捏着兰花指侃侃而谈的家伙?怎么那么多和往昔格格不入的富丽堂皇的言辞?您真是越来越洋气了……

回复

2012-11-27

应该从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做起。 我们现在在倡导中华传统的尊老爱幼,不单单只是公车让位(有些人连让都不让),我们应该给他们给予一种尊重,现在有些人对老人的态度就是一种嫌弃,不愿跟他们交流,不礼貌。其实我想说的是,老人家或许有些性子不大好,但为什么我们不能换种方式去沟通。他们活了那么长时间,他们的观念或许很旧,很固执,这只是他们不大好的一面,他们活了那么久,或多或少总有些我们要去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从尊重开始。

回复

2012-11-27

英国退回去两百年,可能情况差不多,中国再发展五十年,等八零九零后成老人了,可能情况就接近了吧。。。文化断代吧,现在的老人,都是出生在20年代到五十年代之间的,大多一生艰辛讨生活,什么内心的东西都来不及考虑。。。能闲下来就是福气了。。。中国人是活在别人认为的自己当中的,老人就是去带孩子的,人到了六十,不带孩子,像什么老人呢。这是把一个人定义在某个阶段就该干什么是一样的,女人到了26不恋爱不结婚就快成剩女了,三十就该而立了,五十就要知天命了,谈什么生命再出发都是怪胎啊。。。这种包得严严实实的氛围下,奢谈什么老人是社会的财富啊。。。个体是社会流水线上的一个个待产品啊。。。这就是中国最根深固蒂的所谓传统吧

回复

2012-11-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