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26)

蛇口凯达玩具厂就是在此背景下最早引进农民工的外资企业,而凯达妹的变迁则代表了上世纪80年代第一批农民工进城的路径:劳动力输出,从以城镇待业青年为主转变为以农民工为主,从有组织转变为无组织,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第二部 跨一只脚进城(1984—1988)

第二组样本 城市拓荒者 “打工妹”群像

第四篇 深圳蛇口:流水线上的寂寞青春(1)

1984—1988年,内地农民工主要是进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以“离乡不离土”为特征,但广东的情况有所不同,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后,深圳作为最早开放的地区成为打工者包括农民的淘金地。

蛇口凯达玩具厂就是在此背景下最早引进农民工的外资企业,而凯达妹的变迁则代表了上世纪80年代第一批农民工进城的路径:劳动力输出,从以城镇待业青年为主转变为以农民工为主,从有组织转变为无组织,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1984—1988年,是深圳蛇口的黄金年代,也是凯达的鼎盛时期,那个时期的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为历史最高,那是凯达妹最好的岁月,也是农民工最好的岁月。

在外经商多年的陈美信依然记得,27年前他在深圳做搬运工一天赚30元的消息传进村里时,引起了怎样的震惊与轰动。那是1984年的春节过后,他跟随哥哥去了深圳打工,其后在他老家汕尾陆丰市城东镇高美村,大家都奔走相告:深圳真好赚钱!当时,这个号称“鱼米之乡”的村庄,10元面额的钞票数不出几张。

消息传到同村陈雪亮的母亲耳朵里,她经过一夜不眠的思想斗争,决定把16岁的长子陈雪亮送到深圳打工以改善生活。这个7口之家虽然靠劳动也能吃上饭,但实在是没有一点余财可花。

“妈妈,你是要钱还是要我的命?”到深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