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精选】人各有命:杨荫榆和吴贻芳

在中华民国史上,有两位知识女性是不可忽略的,一位是杨荫榆,另一位是吴贻芳。她们同为女子大学的校长,地位相当,命运却迥然不同。吴贻芳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活至期颐高寿,杨荫榆则一再受挫,事业无成,五十四岁就横死于兽兵的枪口之下。

在中华民国史上,有两位知识女性是不可忽略的,一位是杨荫榆,另一位是吴贻芳。她们同为女子大学的校长,地位相当,命运却迥然不同。前者是坏校长的标本,后者是好校长的典范,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盖棺之后的定论。但任何历史都不是铁板一块,尤其是那些负面人物,“一居下游,则天下之恶尽归焉”,这种最方便的做法不无可议之处。何况当年给杨荫榆判处“极刑”的是鲁迅先生,就更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一番。虽不能使杨荫榆超生,至少能还原点真实吧。

先说杨荫榆。

杨荫榆(1884—1938)小名申官,江苏无锡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她在兄长杨荫杭创办的锡金公学就读,学习近代数理知识,开男女生同校风气之先。二十岁左右,她就读于苏州景海女中和上海务本女校。1907年,江宁学务公所录取女生官费留学日本,杨荫榆有幸成行,她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可以这么说,迄至1924年,杨荫榆四十岁前,她的履历表上没有任何污点,她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这可算是一项光荣的纪录。

杨荫榆早年的经历理应比一份履历表更生动,所幸她侄女是作家杨绛,尽管彼此关系疏远,好感不多,但杨绛还是撰写了散文《回忆我的姑母》,描绘出杨荫榆鲜为人知的婚姻生活:

三姑母皮肤黑黝黝的,双眼皮,眼睛炯炯有神,笑时两嘴角各有个细酒涡,牙也整齐。她脸型不错,比中等身材略高些,虽然不是天足,穿上合适的鞋,也不像小脚娘。我曾注意到她是穿过耳朵的,不过耳垂上的针眼早已结死,我从未见她戴过耳环。她不令人感到美,可是也不能算丑。即使她是个丑女儿,也不该把她嫁给一个低能的“大少爷”。当然,定亲的时候只求门当户对,并不知对方底细。据我父亲的形容,那位少爷老嘻着嘴,露出一颗颗紫红的牙肉,嘴角流着哈拉子。三姑母比我父亲小六岁,甲申年生,小名申官。她是我父亲留学日本的时期由祖母之命定亲结婚的。我母亲在娘家听说过那位蒋家的少爷,曾向我祖母反对这门亲事,可是白挨了几句训斥,祖母看重蒋家的门户相当。

我不知道三姑母在蒋家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听说她把那位傻爷的脸皮都抓破了,想必是为自卫。据我大姐转述我母亲的话,她回了娘家就不肯到夫家去。那位婆婆有名的厉害,先是抬轿子来接,然后派老妈子一同来接,三姑母只好硬给接走。可是有一次她死也不肯再回去,结果婆婆亲自上门来接。三姑母对婆婆有几分怕惧,就躲在我母亲的大床帐子后面。那位婆婆不客气,竟闯入我母亲的卧房,把三姑母揪出来。逼到这个地步,三姑母不再示弱,索性撕破了脸,声明她怎么样也不再回蒋家。她从此就和夫家断绝了关系。那位傻爷是独子,有人骂三姑母为“灭门妇”;大概因为她不肯为蒋家生男育女吧?我推算她在蒋家的日子很短,因为她给婆婆揪出来的时候,我父亲还在日本。一九二年我父亲回国,在家乡同朋友一起创立理化会,我的二姑母、三姑母都参加学习。据说那是最早有男女同学的补习学校;尤其两个姑母都不坐轿子,步行上学,开风气之先。三姑母想必已经离开蒋家了。那时候,她不过十八周岁。

《随笔》2012年第6期

也许是不幸的婚姻早早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1935年盛夏,杨绛与钱锺书在苏州完婚,大喜之日,赋闲在家的杨荫榆前往道贺,她身穿一套新潮白夏布衣裙,足蹬无锡人认为很不吉利的白色皮鞋,装束打扮不伦不类,引得众人侧面诧怪。

杨荫榆一生大起大落,她在1925年的“倒行逆施”帮她赢得了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4)


回复

2013-08-15

历史的长河总会洗涤很多、很多的污渍,该文就是长河中的一滴水。

我是?
回复

我是?

2012-12-02

前则可以让我们重新去还原一个历史人物;后则却尤显不足,应该讲讲后来的历史事件,这样就可以把问题的探讨推向另一个层次了,而不仅仅囿于个人之性格。

回复

2012-12-01

很有启发,作为女性,不偏激,柔中有刚,刚柔并济于己于人都是有益的。看问题能够全面,才能看清本来面目,不致误人误己。

回复

2012-11-28

“洁白如象牙,刚毅如紫檀木,平易如小白菜”

回复

2012-11-24

偏激,非白则黑,当我们评价前人曾犯的过错时,也往往步入不一误区。尊重事实,理解别人的善意;尊重事实,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事实,修正自己的行为;这对我们自己的也是尊重,尊重自己是一个会思考的人。不要轻易谩骂!

lwtz
回复

lwtz

2012-11-22

偏激导致极端,发展最严重就形成恐怖时代,国家民族因此蒙受祸乱,既然这个噩梦般的时代即将过去,许许多多的是是非非需要重新盘点

回复

2012-11-21

国人这种“非黑即白”“如非我族必属异类”的思考方式,造成太多悲剧

2012-11-20

其实杨荫榆也并不是鲁迅笔下的那种人,鲁迅为什么要给她扣上这么大的帽子,搞得别人身败名裂。尽信不如不信,鲁迅的观点也并不都是正确的,对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看法,鲁迅的文章很早就被选入中学课本,真的太晦涩了,我觉得大可不必,喜欢的人可以自己去看去学。杨荫榆是抗日的英雄,可怜的女性受到了来自日本禽兽的凌辱,能有这样的女子出面庇护,是多大的幸事啊!侵略中国的日本人,禽兽不如,连一个畜生都算不上。

回复

2012-11-21

看了杨荫榆的故事之后,我一只就痛恨的鲁迅就又增加了一条罪名。所谓“鲁、郭、茅,巴、老、曹”最甜美恶心的是郭,最甜蜜恶毒的是鲁。为什么鲁早死,与其尖酸刻薄有很大关系。。这几个人的文学成就窃以为,郭最烂,其次是鲁。最恶心的是郭,私生活及其糜烂。。据说,有一次又要周总理给他征婚,周说“希望你是最后一次结婚”,至于在日本嫖娼惹上性病的事情就更加不要说了。他们之所以遭到热捧,绝大部分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吧。

回复

2012-11-21

她们都沉淀了历史

回复

2012-11-21

两相比照,杨荫榆与吴贻芳的经历不无共同之处,她们都出身于书香门第,留学美国,毕业于名校,也都终身献身于教育。但她们的性格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杨荫榆过于刚烈,缺乏柔和,吴贻芳则具备宗教情怀,刚柔并济;她们的行事方式也不一样,杨荫榆遇到麻烦就一意孤行,不惜鱼死网破,以至于局面失控,无可收拾,吴贻芳则善于调动人脉资源,往往能将矛盾化解于始萌状态。唯其如此,她们的命运判若云泥,吴贻芳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活至期颐高寿,杨荫榆则一再受挫,事业无成,五十四岁就横死于兽兵的枪口之下。

生命如歌
回复

生命如歌

2012-11-20

对比两人的结局,不得不说性格决定命运!

回复

2012-11-20

其实杨荫榆也并不是鲁迅笔下的那种人,鲁迅为什么要给她扣上这么大的帽子,搞得别人身败名裂。尽信不如不信,鲁迅的观点也并不都是正确的,对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看法,鲁迅的文章很早就被选入中学课本,真的太晦涩了,我觉得大可不必,喜欢的人可以自己去看去学。杨荫榆是抗日的英雄,可怜的女性受到了来自日本禽兽的凌辱,能有这样的女子出面庇护,是多大的幸事啊!侵略中国的日本人,禽兽不如,连一个畜生都算不上。

回复

2012-11-20

思考使人进步

回复

2012-11-20

一居下游,则天下之恶尽归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