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精选】江山何处奏管弦——从美国历史反思中国面临的“娱乐至死”

如果过度追求感官娱乐的满足,缺乏信仰与精神寄托,逃避现实的矛盾,只要感性不要理性、只要娱乐不要深刻,那么文化多元论的背后,玩世不恭、金钱至上等泛滓沉渣就会蚕食人的社会性,动摇人们对永恒价值与信仰的追求。

1970年10月,西安南郊何家村。一次意外的考古发现,以震撼人心的方式,见证了盛世唐朝的辉煌。

一千多件深埋地下的金银器、玉器、铜器富丽堂皇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一时间玉润华光,追魂摄魄。千载以来,那个令人神往的泱泱大唐,只是存在于无数文人墨客的浪漫吟唱与无尽追怀之中。而此刻,大唐王朝以如此骄傲雄辩的姿态,清晰地复活了。

在这些价值连城、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唐遗宝”之中,有一件皮囊式的马镫酒壶,显得朴实无华,毫不起眼,甚至那么简陋寒酸。然而,谁也别小看这只小小的酒壶,它后面所承载的,是一个令人唏嘘感叹的故事,是一部整个大唐跌宕起伏、由盛而衰的沧桑历史。

从出土那一刻起,它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一个强盛王朝的悲喜剧。

它准确的全称,叫作“鎏金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酒壶”。这件文物最精华的部分,就是中间有一匹翘首鼓尾、衔杯匐拜的骏马。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这匹马的嘴里,不知为何竟然衔着一只大大的酒杯。

原来,这不是一匹普通的马,而是传说中唐玄宗无比珍爱的“舞马”。

唐代许多文人都曾留下了有关舞马的诗词与文献。著名诗人张说曾经当过李隆基的宰相,他是目睹过舞马为唐玄宗祝寿场面的人。他在《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一诗中写道:

圣皇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

腕足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踏千蹄。

髬髵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脐。

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

张说在诗词中详细描写了舞马纵横应节,徐行跪拜的舞姿。而这件壶上的舞马正是在“衔杯终宴曲”之时,做着“徐行拜两膝”的姿态。千年之后,史诗互证,张说诗中描述的景象,和这件银壶上的舞马形象完全一致,让我们得以穿越岁月的烟尘,去领略那消逝于历史深处的盛世繁华。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后期,越发骄奢淫逸,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银壶上的这种马就是为李隆基祝寿的著名舞马。根据文献记载,唐玄宗曾下令训练了四百匹这样的舞马。这种舞马表演的训练过程极其繁复困难。音乐和舞蹈都十分复杂,舞马要紧密配合千变万化的音乐节奏,做出各种复杂优美的动作,“奋首鼓尾,纵横应节”,一会儿腕足膝行、踏步徘徊,一会儿扬鬃跳跃、进退侧转……其惊险高难胜过任何现代的杂技,足令人惊叹绝倒。

然而,极尽享乐之能事的唐玄宗还不满足于此。他创造了一种匪夷所思的马舞形式。在他生日宴会的马舞表演上,他命人抬来三层板床互相叠加,令舞马踏步而上,旋转如飞。又命一些壮士高举一榻,令马在榻上起舞。周围是一帮年轻漂亮的少年乐工吹奏乐曲,配合表演。今天奥林匹克马术运动的竞技项目盛装舞步的比赛,是在长60米、宽20米的平整沙地中进行,如果与唐玄宗创造的这种高难度马术相比,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了。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经过严格训练的舞马,似乎具备一种天生的神奇乐感。它们披着锦绣衣服,鬃毛系着贵重的珠玉,浑身充满灵气,一听音乐响起,便情不自禁地根据指挥者的手势从容踏步,前行跪拜,纵身飞腾,曲膝翘尾。无论动作多么复杂多变,都显得气定神闲、风度翩翩,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至高境界。

最后一幕壮观的压轴大戏,就和这件“鎏金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酒壶”刻画的情形一模一样,上百匹乖巧灵活的舞马,同时口衔酒杯,半跪于地,向唐玄宗进酒祝寿,恰如诗人张说所描写的:“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太平人间,美景良辰,盛况空前,连这些舞马也沉迷其间,全都喝醉了。

可以想见,在一片盛世繁华、莺歌燕舞之中,自诩为一代英主的唐玄宗,该是何等的自豪!

然而,谁能想到,这些舞马的命运,很快就会落得像杨贵妃那样凄凉悲惨的下场。天宝年间表面上四海升平的景象,却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渔阳鼙鼓打破了李唐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大唐帝国转眼间就走向了无可挽回的落日余晖。

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入蜀中。叛军攻破长安,一把战火将舞马艺术焚烧殆尽。叛将安禄山趾高气扬地来到皇宫,他先前曾经观看过天宝马舞,一时心血来潮,便命人立即搜捕马舞乐工,运载乐器舞衣,驱逐众多舞马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50)


182****9637
回复

182****9637

2022-05-29

前面还可以,后面很垃圾

139****2692
回复

139****2692

2020-09-16

以偏概全不可取,借题发挥,宣扬美国精神是目的!

回复

2014-04-04

这篇文章啊,从文笔浮夸幼稚,题旨则不知所谓。

回复

2014-01-07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希望更多真正的社会公知出现。

回复

2014-01-07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看过这篇长文,除了感慨内容多么切合当下娱乐至上的社会风气之外,还觉得应该鼓励更多作者一样的社会公知出现,好文,手动点赞!

回复

2013-09-18

shenao

回复

2013-03-05

辩证得去看吧

回复

2013-02-19

想到了鲁迅

回复

2012-12-11

历史虽然在前进,谁又能说这样的悲剧不会重演?当大众文化这个词汇,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出现在当代中国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更成其为不变的核心。正如有西方学者所描述的,“在过去,满足违禁的欲望令人产生负罪感。在今天,如果未能得到欢乐,就会降低人们的自尊心。”文化娱乐功能的过度畸形发展,使文化的消费功能停留在最浅层次上,终止了向高级快感的转化,这样就把大众文化需求降低为消遣和娱乐,从而扭曲、篡改、操纵着大众的文化需求。在当下这个媒体时代,娱乐已经成为一种霸权。不仅是躯体的欲望,也是一种精神表演。泛娱乐化,撇开社会文化心理原因,更多的是现代技术方式和商业利益,共同导演的一场虚幻的游戏。 娱乐本身是无罪的,但需有度。 娱乐至死的担忧不无道理,放任泛娱乐现象席卷吞噬一切绝不可取。许多学者叹息,在笛卡尔时代“我思故我在”,在大众传播时代“我上电视故我在”,而在泛娱乐化时代“我快乐故我在”。这种“快乐”是建立在放弃意义追问和现实思考的前提下的。这种快乐,没有理性的光芒,没有诗意的缠绵,而只是大众文化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而已。如果过度追求感官娱乐的满足,缺乏信仰与精神寄托,逃避现实的矛盾,只要感性不要理性、只要娱乐不要深刻,那么文化多元论的背后,玩世不恭、金钱至上等泛滓沉渣就会蚕食人的社会性,动摇人们对永恒价值与信仰的追求。

回复

2012-12-11

长篇大幅,不知所谓,话说唐宋怎么亡的你看见啦,历史都是人写的,真假谁又说的清。这个社会我们普通公民不以娱乐的心态生活,难道举着红旗天天唱国歌,房子车子就都有了,贪官腐败就杜绝了?

回复

2012-12-08

许多东西失去了才知道珍贵,享受美好明天从珍惜今天开始。

回复

2012-11-28

这样一篇文章,被南周请到南方周末的官网上来,真是让人心寒。南方周末,你怎么了?我们有太多的人民日报,这个报那个报了,但是原来的南方周末只有一家! 作者洋洋洒洒、纵横古今,我最后根据作者的逻辑得出两条结论: 1.今天的朝鲜还有昨天波尔布特的红色高棉最不“娱乐”,所以他们最伟大 2.当年的希特勒一点都不“娱乐”,所以他和纳粹最伟大

回复

2012-11-25

唐宋时期的政治走向以及社会风气或许是失败的,但是不能否决的是他们所创造出的文化是光辉而灿烂的.作者并没有打击中国古典文化.朝代的灭亡是统治阶层的腐朽荒诞纸醉金迷所造成的,这与开放的民风和灿烂的文化无关.

2012-11-06

其实作者到底要说什么,可能他自己都不清楚。唐宋灭亡是由于娱乐致死,唐宋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时期!也是汉族文明的鼎盛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所发展的文化,却是打击我所推崇的中华文化,也是作者所探讨的中华文化。那么作者到底要我们坚持什么?中国是否曾经出现过值得长期坚持的东西?可能作者也回答不了!

shuyzy
回复

shuyzy

2012-11-16

太长的文章,看得稍稍有些累。前半部分关于宋朝文化亡国论的提法还第一次听闻,一时难以判断。后半部分是对如今文化娱乐化的檄文?过度追求感官娱乐的满足,缺乏信仰与精神寄托,逃避现实的矛盾,只要感性不要理性、只要娱乐不要深刻,那么文化多元论的背后,玩世不恭、金钱至上等泛滓沉渣就会蚕食人的社会性,动摇人们对永恒价值与信仰的追求。

回复

2012-11-14

回复

2012-11-13

请作者勿把古代统治阶级之行为与今日大众文化混为一谈。若论今日亡国之患,也仍该是那些贪官污吏的洗浴桑拿、拉菲茅台。且老百姓不娱乐,有和谐大神坐镇江山,严肃认真得起来么,都活得不耐烦了吧。看作者所引唐明皇驯马的那些“荒唐事迹”,我倒发现挺可爱的,实为一创造力非凡的艺术家,只可惜生不逢时,错投帝王之家了。

回复

2012-11-12

我们要用我们西方的价值观、用色情去侵蚀中国人的文化,当有一天,中国人不再相信他们的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的时候,就是我们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而他们中国年轻人,就会成为垮掉的一代。——尼克松

回复

2012-11-10

任何抛弃传统文化与历史价值观的现代化都是不可思议的.不幸的是我们似乎正在干着这样的事.一群自称泥脚杆的聚会干得好事.毁灭了传统文化与道德.在精神世界差着西方200年了.

回复

2012-11-09

“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装。须知有收必有散,放宽些子又何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出现盛唐时代,主要是统治者能“放宽些子”没有思想自由度的社会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而只会产生离心力。

回复

2012-11-09

1989年是个转折,不ZL是个原则,从此只有收视率,不能有讨论!思考将导致追问,现实是无法解释的,只好用娱乐来麻醉,来粉饰。

2012-11-08

作者只是通过回顾古今中外历史做纵横对比,进而对现实表达出自己的忧虑,主题是强调人需要有精神、信仰。 但作者没有指出症结所在,这肯定不是作者没有见解,而最有可能是怯于表达这种见解。不过也好,这无形中给读者留下想象与评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