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锡伯文化带回老家去 一对半百夫妻的执著坚守

2000年,受沈阳锡伯族人邀请,四十多岁的肖昌和文兰提前退休,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族人自治县来到沈阳,担任兴隆台锡伯族学校的教师,专门教小学生锡伯语。12年后,兴隆台依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用锡伯语与肖昌夫妇对话。

责任编辑:袁蕾 朱晓佳 实习生 陈浩民 吴烨 张洁瑶

华士哈尔·肖昌(左)2000 年受沈阳锡伯族人邀请,从新疆回到沈阳,和妻子一起担任兴隆台锡伯族学校教师,教小学生锡伯语。除此之外,他们还承担起了当地的锡伯族文艺节目编排、锡伯语店招编写等一系列工作。 (南方周末记者 冯翔/图)

兴隆台镇最繁华的大街上,每一家店铺的招牌上除了汉字,都还有一种自上而下书写的拼音文字,如艺术品般古拙美观。2006年,镇政府出资15万元,统一为近百家店铺、机关单位更换了添写锡伯文字的招牌。没有人反对,更换得都很痛快。

“创意”来自现任镇党委书记、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贾常生,锡伯族人。锡伯族大约有20万人口。辽宁沈阳的兴隆台有四千六百多锡伯族人,占全镇人口三分之一多。但全镇能看懂招牌上那些锡伯文的人,只有两个:肖昌和文兰夫妇。他们也是编写这些招牌文字的人。

“往招牌上描的时候,很多工人把字描错了。他们看不出来。”走在兴隆台的大街上,肖昌望着两边的招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00年,受沈阳锡伯族人邀请,四十多岁的肖昌和文兰提前退休,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族人自治县来到沈阳,担任兴隆台锡伯族学校的教师,专门教小学生锡伯语。

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是非考试科目,每班每周只上两节课,教些最简单的日常语言,小孩们很快就忘光了。12年后,兴隆台依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用锡伯语与肖昌夫妇对话。

有请肖老师、文老师

肖昌全名“华士哈尔·肖昌”,在学校橱窗里,就被简化成“华肖昌”。当地人见了他打招呼,叫多了就成了“华老师”、“肖老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