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让基层百姓优先受益——对话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

到2011年底,基本医保已覆盖了全国13亿人口,参保率超过了95%,建成了一个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疗保障网。医改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制度、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医改基本理念都相似;把医疗卫生作为公益性事业,不管是政府办的医院还是社会办的,都不把赚钱作为目的。

责任编辑:李梁

到2011年底,基本医保已覆盖了全国13亿人口,参保率超过了95%,建成了一个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疗保障网。

改革选择从基本入手,从最薄弱的环节改起,把大量资金、财力投向基层,把更多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实践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医改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制度、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医改基本理念都相似;把医疗卫生作为公益性事业,不管是政府办的医院还是社会办的,都不把赚钱作为目的。

医改,关系13亿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公布,国务院成立了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为组长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新一轮医改正式拉开帷幕。

2012年3月,国务院颁布出台了“十二五”医改规划,对未来四年医改目标和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

如何看待三年医改的路径选择和成效?未来四年,中国医改将从哪些方面着力?南方周末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

最偏远、最困难的人群优先得医改实惠

南方周末:新一轮医改已经进行了三年。对比之前设立的目标,你如何看待这三年医改的实际效果?

孙志刚:中国三年医改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概括起来,就是建成了一个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疗保障网;重新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功能设置和运行机制,较改革前有质的变化。很多改革举措都聚焦在基层,形成了政策的叠加效应,其效果和能量正在逐步释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同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了新的突破。

南方周末:这三年来,医改主要惠及了哪些人群,中央政府对医改的投入情况如何?

孙志刚:到2011年底,基本医保已覆盖了全国13亿人口,参保率超过了95%。政府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补助标准逐年提高,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大幅提升;同时探索大病救助办法,切实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积极为城乡居民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在保持原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变的基础上,三年间中央又专门安排三百多亿元用于全国人民的预防保健,开展了十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七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升全民族健康素质,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基层机构普遍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结束了几十年基层以药补医的历史,基本药物价格全国平均比改革前下降了30%,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看病的负担。

医改有力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基层医改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运行和发展费用有了保障,解除了医疗机构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新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待遇普遍提高,医务人员职业价值得到了体现。

三年医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条件改善最明显时期。中央政府安排了630多亿元重点支持了3.3万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每个县都有达标县级医院。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加强培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