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艰难重启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和美国有天壤之别,中国的产品大多是优质资产剥离,安全性极佳。而且过去几年,正是中国金融资产增长最迅速之时,而资产证券化则是提高银行资金流动性,化解“短存长贷”风险的最佳产品。

责任编辑:舒眉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下一步,近300亿以铁路资产为主体的ABS即将面世。 (谢正军/CFP/图)

因为次贷危机停滞了4年的中国“资产证券化”,如今正缓缓重启。

2012年10月19日,通元2012年第一期个人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说明书公布。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中粮信托发行近20亿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一个月之前,央行重新扣动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扳机,给出了500亿元的试点额度。

但是,在美国受欢迎多年,超过美国国债的这类明星产品,在中国却几乎受到冷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主承销商中层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感慨道:“难卖,真的是很难卖。只能是硬拼渠道。”

真的很难卖

银行依然是大买家,占据87%的份额,剩下的13%才是其他投资者。

过去,美国华尔街流传着一句名言:“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

资产支持证券正是这种产品,所谓ABS(Asset-Backed Security)是指,将欠流动性但有稳定的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经过重组打包,形成资产池,并以其将来产生的现金收益为偿付基础而发行的证券。

这款产品自197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产品总额高达数十万亿美元,成为资本市场上常见的投资品种。到2008年泡沫破灭的那一刻,此类产品已成为美国固定收益市场上最重要的品种,市场份额超过美国国债。

不过,4年前的金融海啸,正是美国金融界过度证券化酿出的恶果:众所熟知的“房利美”和“房地美”等金融机构,通过把住房次级贷款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剥离、分割打包、再出售并层层转手。当贷款者无力还贷,而金融产品的基础价值被放大几倍乃至十几倍,买卖的链条越拉越长,风险累积至7.3万亿美元的资产泡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