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好的阅读建议”——专访龙应台

2012年5月作家龙应台就任台湾创设的“文化部”首任部长,十年前的2003年,她卸任了台北市创设的文化局首任局长。做局长的龙应台先后邀请了高行健和莫言出任台北市的“驻市作家”,其时他们都尚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莫言获奖,龙应台表示“特别欢喜”。

责任编辑:袁蕾 朱晓佳 实习生 吴烨 张洁瑶 贺风玲

龙应台认为莫言对农民、对饥饿、对“残酷”都有着深刻理解。图为2002年11月龙应台邀请莫言出任台北“驻市作家”。 (龙应台 供图)

2012年5月作家龙应台就任台湾创设的“文化部”首任部长,十年前的2003年,她卸任了台北市创设的文化局首任局长。做局长的龙应台先后邀请了高行健和莫言出任台北市的“驻市作家”,其时他们都尚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莫言获奖,龙应台表示“特别欢喜”。

南方周末当时你起意为一个城市邀请驻市作家,有什么期望吗?

龙应台:邀请高行健来驻市是在1999年,他得奖之前,莫言第一次来台湾是我在2001年邀请的,当时一同来的还有李锐、王安忆。2002年再邀莫言单独前来驻市,他整整停留了一个月。13年前,我们陆陆续续地邀请大陆作家到台湾来,有好几层的意义。第一层是,让两岸的人民认识到对方的心灵,文学可能比表演艺术、视觉艺术还要来得更深,所以持续地邀请大陆作家过来,同时也送台湾作家到大陆去,是一个双向的交流。第二层思索是,1999年,大陆作家还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出来,我有意地创造一点外面的空间给大陆的作家,期望外面的生活或可给他们带来不同的体验、更多的灵感、更开阔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4)


叮叮
回复

叮叮

2020-01-14

若底层大众的发声,需要媒体和作家的话,那这个社会就是失败的!!!

回复

2014-05-22

亲 如果你是大学生或者全职妈妈、上班族,那就和我一起赚点外快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这里能给你增加一份收入还能打发时间,先了解再选择做不做 。每天30-180不等。多劳多得。只要你会淘宝网购,有空余时间,有电脑就可以,有意者加我1106994794 本人是上班族,非诚勿扰。谢谢

回复

2013-11-24

因为实在,因为接地气,所以总是那么惹人喜爱!

 鸣一鸣
回复

鸣一鸣

2013-11-23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肯定值得一读,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未必不是好作品。

回复

2013-11-22

高行健是2000年获的诺奖。请专业点。

回复

2013-01-25

讲的真好,实实在在,有理有据,谈的都是自己所想的,没有一点虚伪和应酬。诺贝尔奖也只是一个奖项而已,不能看得太重,也不可忽视它的存在。

回复

2012-10-23

没有绝对的文学评判标准,真正的文学适合历史和当下的纹理和脉络

回复

2012-10-21

龙应台:我觉得挺烦的。我们到底还有没有“单纯”的能力──就用文学来看文学?难道每给一个文学奖,我们就先检讨作者的政治立场,或者先检查他是不是一个什么“主义者”?

回复

2012-10-19

“读莫言的作品,你会发现他对土地、对农民、对饥饿,尤其是对“残酷”,是了解的,而且了解得蛮深刻。他也许不咆哮,但是不咆哮不代表他看不见。用“中国味道”来看他的作品,有点小看了。”

回复

2012-10-19

希望中國出現更多有使命感、責任感的作家,能夠對國家負責任、對人民負責任、對歷史負責任!!!

回复

2012-10-18

因为期待,所以喜欢,很欢喜。

回复

2012-10-18

有责任感的作家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要为社会底层的大众发出声音。

回复

2012-10-18

一个民族本身的自信,一个人本身的自信,或者最简单到我们每个人对某个物体或者某件事情的信任程度应该是来自宏阔的历史观点、认知的理性素养、综合或者对应某项知识的熟稔程度。特别认同龙应台先生对这个事件、对这个事情、对这个事情背后的整个文学背景的理解。话说,葛优对境界的认知可以解释这个事情!如果不认同这样的解释。那么冯友兰先生的境界观也可以给我们这样一种引导性的认知。ok!胡扯完毕!

回复

2012-10-18

龙应台总是不那么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