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诺贝尔奖】莫言说
历史和现实的结合。这两部分缺一不可,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现实中国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既是现实生活但同时又高于现实生活,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
责任编辑:袁蕾 朱晓佳 曹筠武
编者按
2012年10月11日斯德哥尔摩时间下午一点,瑞典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中国作家莫言。
瑞典65岁的历史研究者乔尼·尼尔森骄傲的是,他第一次开赌文学奖,就从这个叫“MO YAN”的中国作家身上赢回了1800瑞典克朗。
斯德哥尔摩43岁的里卡多·瑟德贝里押的是村上春树,输了100瑞典克朗,第二天他立刻去买了莫言的《西门闹和他的七世生活》。
在瑞典起印1000本的《红土地》、《大蒜民谣》卖了10年都没卖完,开奖之后,全部售光。
当晚,中国山东高密夏庄镇河崖平安庄,莫言92岁的父亲在红砖砌成的小院门口,点燃了当地政府送来的鞭炮和焰火。
高密,山东半岛中部的一个县级市。
2012年10月11日,这里成为中国最为灼热的新闻中心。
连续两天两次的媒体见面会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和形形色色的各路人马,莫言宣布“不再接待任何人”。
见面会的下午,莫言接受了央视的采访,被主持人董倩问道“你幸福吗”。“我不知道。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莫言说,“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2012年10月13日上午8点,南方周末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当时,一群外媒记者已经拥挤在客厅中等候采访。
莫言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面对南方周末记者的镜头,他还是配合着脱掉了运动外套。
“这几天我实在是有点疲倦。”10月16日中午,南方周末记者接到了莫言的邮件,他说:“从昨天开始,感冒发烧,浑身酸痛。”
为什么惊喜,为什么惶恐
南方周末:你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媒体报道有几种不同版本:狂喜和惶恐;惊讶和觉得遥远;还有“没什么可兴奋的”。上述表达哪种更准确?或者都准确?再或者是一种复合式的反应?
莫言:10月11日18点40左右,我接到评奖委员会的电话,通知我获奖并询问彼时的心情,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为什么惊喜?全世界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家——包括中国——都没有获得,排着漫长的队伍,我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年轻的。他们有的八十多岁才获奖。为什么说惶恐,我想,这么巨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世界上这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都有获奖的理由,但他们没有获得,我得到了,因而惶恐。“惊喜”经过两道翻译就变成了“狂喜”。白岩松电话连线采访时也问了这个问题,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