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吃的真相(11)
食品的保质期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食品“保质期”与安全
有报道说英国一家叫做“威利斯”的博物馆里保存着一个113年前制作的蛋糕,除了颜色有点发黄之外,看起来完好无损。该报道还宣称“‘古董’食物并非都不能食用。英国《镜报》报道,1974年,科学家研究从一艘1865年沉船上打捞的罐头食品后得出结论,这些食品依然能吃。1938年,有人把一罐保存了100年的小牛肉喂给猫吃,并未产生不良反应。”
另一方面,有商家销售临近过期食品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也有媒体揭露“保质期竟然由厂家自己定”,许多人难以接受。
保质期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食品如何“变质”
每一种食物都有多种属性,比如外观、颜色、口感、味道、安全性等。当我们说一种食品“合格”的时候,指的是它在各方面都符合我们的要求。或者说,厂家对产品有各个方面的描述,不如说含有多少蛋白质、没有怪味、吃了不会生病等。这种描述,实质上是食品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承诺。
现代社会,食品很难坚持“现做现吃”。尤其是加工食品,从生产到消费,要经过运输、分销等环节。所以,保存食品是不可避免的。任何食品在保存中,前面所说的很多方面都会按照一定的速度发生变化。在不同的食品中,变化最快的那种属性并不相同。比如奶、蛋、肉等生鲜食品,往往是细菌生长最先发生,然后才会有气味等方面的变化。饼干,一般是受潮变软,口感最先发生变化。而方便面,则可能是油先氧化,产生异味。细菌生长和油的氧化产生有害物质,而食物受潮变软则只是不好吃了。在食品工业上,这些都算是“食品变质”了。
消费者关注的食品属性首先是安全。食物的变坏最常见的原因是致病微生物的生长。它们的生长需要“种子”和合适的环境。自然环境中各种微生物无处不在,所以自然放置的食品中并不缺乏“种子”。它们生长的环境,必须要有适当的水分。只要食物足够干燥,就无法生长。晒干的粮食不会变坏,就是这个道理。一度盛传的美国一位女士把汉堡放了一年而没有变坏,最大的可能也是那个地区很干燥,在细菌和霉菌长起来之前汉堡已经晾干了,也就不会再变坏。蛋糕中的含水量本来不算高,博物馆中的那个蛋糕可能是比较快地失去了表层的水,因而环境中的细菌和霉菌无法在上面生长。而蛋糕经过了高温烘烤,内部的细菌几乎都已经被杀光,即使满足细菌生长的水分可以保持更长的时间,也可能没有“种子”而安然无事。
油脂氧化是影响安全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油分为不饱和脂肪和饱和脂肪两类。一般而言,动物油脂中饱和脂肪的含量高,而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的含量高。不饱和脂肪在空气中会被氧化,从而产生异味,其中有些成分还有害健康。博物馆中的那个蛋糕大概是用动物油脂做的,因而氧化变质不明显。不过,任何动物油脂中也还是含有一些不饱和脂肪,最终也还是会发生氧化。可以推测,博物馆中的那个蛋糕虽然看起来“完好无损”,但如果真正尝一下的话,味道大概不会太好。
生鲜食物,尤其是植物,在离开“母体”之后依然保持着“生命活动”。这些“生命活动”是通过一类称为“酶”的蛋白质来催化发生的。这些生化反应会导致硬的水果变软,甜的水果会发出酒味等。
除了这几种情况,食物“变质”还有失水、受潮、失去风味等。这些因素只是让食物变得“不好吃”,一般不会导致安全问题。
“保质期”保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说的“保质期”,指在那个期限内,食品的任何一方面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换言之,“保质期”是厂家的一个承诺——在此期限内,食品的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会保证。如果出了问题,厂家需要负责。而过了保质期,并不意味着就坏了,只是厂家不再担保。有时候,食品过期可能只是外观不那么诱人,或者口感没有那么好……这样的食品,也还是能吃的。不过问题在于,它也完全可能是致病细菌数量很多了,吃了生病的可能性增高了。而且,你无法判断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许多非加工食品(比如生鲜农产品)或者冷冻食品,没有“保质期”的要求,而采用“最好在某日期之前食用”的说法,英文是“best before”或者“best by”。它的意思不是说过了那个日期就不能吃了,而一般指某一方面不再是最好,生产者并不反对过期之后食用。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一个“used before”或者“used by”的日期。它的意义更偏重于:过了这个期限,出问题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了,生产者反对过期之后食用。此外,有些国家也把通常所说的“保质期”用“最好在……之前食用”的方式标注。
“保质期”是如何确定的
每一种食品都有一系列“控制指标”,比如含水量、硬度、外观、细菌数等。此外,还有口味要求。从技术上说,保质期的确定是把一批食物按照需要的条件保存。每隔一段时间,拿出一部分样品,检测其所有的“产品指标”。只要有任何一项指标超出了设定范围,这种食品就算“变质”了。对于各项检测都符合要求的食品,一般还会进行口味评估。如果能够“尝出”明显的差别,也算是“过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确定按照某种方法生产出来的食品,会在多长的时间内不会“变质”。这个期限,就是保质期。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经常采取另一种方式。就是根据这种食品的产销周期,计算需要的保质期。然后把食品保存到那一个时间(实际上研发中会比那个时间更长,以增加“保险系数”),再进行分析检测。如果产品依然合格,就是用这个时间做“保质期”。至于它真正的保质期是什么,厂家就不关心了,因为它不需要更长的保证。如果不合格,那么就改进生产工艺来增加延长,直到合格。
同一种食品,技术好的厂家可以实现更长的保质期,这很常见也很正常。我国对于许多食品有国家统一的保质期,其实并不合理——在国家许可的保质期内,生产控制不好的食品同样可能变坏。这样,一个符合国家“保质期标准”的食品,完全可能是变质的。而对于那些下功夫改进生产工艺已延长保质期的厂家,国家标准反倒起了打击积极性的作用。至于厂家是否会乱标保质期,需要的是对其保质期内的食品是否合格进行监测。不合格的要重罚,导致消费者受害的,需要赔偿。在严格的监管之下,也就没有厂家敢乱标了。
过了“保质期”的食品还能不能吃
显而易见,食品的变质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保质期内的“不发生明显变化”并不是说“没有变化”,只是变化的幅度能够被接受而已。食品成分或者其中的细菌,不会看着保质期按照我们的指示变化——它不会像许多人想的那样:在保质期之前,老老实实呆着;过了保质期,一下子就变成了毒药了。而这个变化过程,又受着生产工艺和保存条件的影响。比如说,采用巴氏消毒的牛奶,冷藏两周一般细菌还不会超标;而超高温灭菌的,常温下放几个月乃至几年都不会长细菌。即使是同一种食品,比如巴氏消毒奶,不同厂家的工艺控制条件也会使得变化的过程快慢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保质期内不变质”需要遵循厂家的保存要求才能实现。否则,在保质期内食品也可能变质,而厂家也没有责任了。比如说,鲜奶保质期两周,是指没有开封而且冷藏的前提下。如果已经开盖,或者放在室温下,那么就可能很快变质,而厂家对此也没有责任。再比如饼干,在保质期内不开袋的话可以保持酥脆。但是如果开了袋,环境又比较潮湿,就会很快受潮变软,很难吃了。这种情况下,也不能追究厂家的责任。
保质期也好,过期日期也好,都只是一个控制标准。对于保质期比较长(比如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食品来说,过期日期前一天与后一天不会有多大差别。这就像我国男性22岁可以结婚,但是22岁生日的前一天和后一天,一个人至少在生理上不会有什么差别。
所以,“过期食品能不能吃”的问题,答案就是:吃了不一定会出问题,但是出问题的可能性升高了。比如说,在保质期内,10,000个之中难得有1个存在安全问题,真让你碰上了可以向厂家索赔。而过了保质期,100个之中可能也有99个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如果你碰上了另外的那1个,就只好愿赌服输。即使在保质期内,还是尽快吃完的好。
网络编辑:谢小跳